自主品牌:巧借“双18”力拓公车市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00:11 来源: 中国政府采购报本报记者 梁帅
“双18”的施行必将动摇公车市场现有格局,在这场变革中,自主品牌将迎来哪些契机与挑战?面对新标准,自主品牌做了哪些新规划?各方如何看待自主品牌在未来公车市场的发展?
不少业内专家都认为,“双18”的新标准,将为自主品牌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一方面,自主品牌可以借公车市场提升自身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以开拓公车市场为契机,自主品牌可以在产品研发及整车品质上多下功夫,使产品品质及技术含量得到显著提高,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升品牌形象的契机
长久以来,自主品牌给消费者留下了价格便宜,但是品牌档次低、整车质量差的不良印象。其实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自主品牌汽车的质量和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如何提升品牌形象,重拾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车辆品质的信心,是摆在自主品牌车企面前的一大难题。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就不只一次的替自主品牌呐喊助威。对于如何促进自主品牌发展?董扬表示,建议大家多买自主品牌车。现在自主品牌吃亏就吃亏在“牌子”上,由于品牌问题,同合资车相比,往往是同质不同价,自主品牌同质量的车要比合资品牌低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性价比比较高。
自主品牌之所以有今天这种低质、低价的品牌形象,要从其发展历程说起。业内专家程远对记者表示,记得吉利、奇瑞刚起步时,不约而同地提出:“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便宜车”。他们最早上市的车,价格至少比合资企业同级别车低三分之一。然而,低价是把双刃剑,虽然能使他们的产品很快楔入市场,但树立的却是一个不佳的品牌形象。社会上一度流传的顺口溜,比如:“坐吉利车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等等。为了改变这种品牌形象,两家企业都付出了相当沉重的代价。吉利在进行战略调整的同时,提出了新的企业口号:“造全世界最环保、最节能、最安全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无独有偶,奇瑞则早几年也提出了造“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的“三更”造车理念。
从吉利和奇瑞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品牌形象低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而今自主品牌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无论是理念还是整车研发都已经向造高品质好车的角度发展。那如何才能让消费者认知并尽快认同自主品牌的这种努力呢?业内专家认为,打入公车市场正是自主品牌提高品牌形象的捷径与契机,公车市场的示范效应从奥迪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可见一斑。
提高产品质量的契机
如果说提升品牌形象是为了解决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同质不同价而做的表面功夫,那么提高产品品质掌握核心技术就是自主品牌苦练内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业内专家认为,“双18”同样为自主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自主品牌经历了造低价车、低端车抢占市场的阶段,并且从飞速发展的汽车市场获益,而今市场逐渐冷却,经历了高速发展期,销售趋于放缓,自主品牌所占领的低端市场趋于饱和,难以有大的突飞猛进,而这也正是自主品牌韬光养晦,抓质量、促研发、树形象的好时机。把重心从单纯的销售转到生产、研发上来,也可以为企业以后冲击更高级别的市场做好铺垫。尤其是中高级公务车市场,执行“双18”后,日韩车系有可能会受到严重打击,自主品牌将失去强劲的对手,中高级公车市场将形成以欧美车系、自主品牌为主的局面,同欧美车系相比,自主品牌有低价、高配的优势;另一方面,从公车市场来讲,更加严格的标准必将引发更加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将有望转化为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的动力。
“打铁还需自身强”
在看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有人对自主品牌在公车市场的未来发展表示堪忧。某省政府采购负责人就向记者表示,该省在采购中对于自主品牌给予了一定的照顾,本意是为了促进自主品牌发展,然而几年下来,采购人经常抱怨自主品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抛开采购人的某些主观印象不谈,该负责人觉得,这些年,某些自主品牌在产品质量方面的改进确实有限。近年来,国家对自主品牌的发展在方方面面都给予大力扶持,然而仍有不少企业只关注销量不重视产品品质及技术研发。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国家和政府采购部门都不会无限期的扶持照顾下去,希望自主品牌能尽快发展起来。其实,这也是不少业内专家所担忧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强”,专家建议自主品牌应该多在产品品质及技术研发上下功夫。
好在不少自主品牌车企已经行动起来,并在生产研发方面有所突破。近日,长城汽车公司宣布,历时2年自主研发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投入量产,并装备在即将上市的长城腾翼C50轿车上。与此同时,比亚迪的新车,搭载了1.5T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器的比亚迪G6也于近日上市。业内专家表示,两款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的量产和投放,说明自主品牌汽车在动力总成研发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对涡轮增压先进发动机的垄断。另外,还有广汽乘用车等企业为了抓住有利时机已经推出了专门针对公车市场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