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激情与自由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00:59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所谓“激情的N种可能”归根结底,其实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甚至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的成长与选择

  杨铭宇

  《激情》是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继《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后完成的第二部小说。与《橘子》以圣经篇章作为小说各章节标题的豪气与妙思相比,《激情》完成的是一种文字上的恣意挥洒和对作家个性的展现。

  温特森把故事放置在拿破仑征战欧洲的巨大时代背景下,又把水城威尼斯身上那层与浪漫相关的文艺外衣褪下,表面华丽奢靡的销金窟,暗里是迷宫般水道纵横、贫民乞丐苟延残喘的黑暗阴冷之城。加上通过船夫脚上长蹼能在水面行走,以及拿破仑对鸡肉充满热情的情节设定,温特森赋予了《激情》一层魔幻甚至黑色喜剧的色彩。

  但对《激情》小说本身来说,这炫目的外表,以及或宏大或瑰丽或悲惨或阴暗的各种故事背景里,作者试图表现的东西,反而没那么夺目。正如译后记所述,所谓“激情的N种可能”归根结底,其实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甚至可以说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的成长与选择:战争狂热、宗教信仰、男女情爱、同性痴狂。也许这就是温特森本人所说的,她只想创造一个隔离的世界作为一面镜子,照见当代人自己。而这面镜子,在她笔下有着无限的变化。

  战争把人变得疯狂,直到可以将同类撕碎分吃。但任何人都明白,战争绝不可能仅仅是它本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物理性的残酷。我们为之奋斗、付出全部的东西,对拿破仑来说,可能还不如他帐篷里的鸡。“今天有两千人淹死了。第二天新入伍的两千名士兵又来了”,可反过来,“如果没有皇帝,那我们应该膜拜谁呢?” 人类对战争的激情,究竟是错在有拿破仑这样的战争贩卖者,还是因为每个人的心底本来就在渴望战争?

  宗教代表着信仰,代表着希望和寄托。但温特森显然不信这一套。“每座教堂屋顶上的上帝对你的需求远甚于你对他的,因为他知道如果没能占有你会发生什么后果。”温特森对宗教的笔锋一向冷酷,冷酷到让读她作品的每个人对信仰都出现裂缝甚至走向崩塌。她相信,宗教是一种赌博,赌你在信仰的过程中能得到何种快感。而快感的深浅,则由你心灵的G点在“受虐”过程中的感受度来决定。在宗教面前遗世独立,才是她真正的抉择。

  至于爱情,《激情》一书里的爱情应该是温特森笔下最精彩的一次。《橘子》里,珍妮特与女友的同性之爱是她对一切怀疑的源头,《写在身体上》则把力量倾注在隐喻在诸多有关身体的名词间的性与情爱。而在《激情》,女主人公维拉内拉的心房被同性之爱掏空却依然活着,爱情在这里变得精彩且魔幻。

  如果抹去这层魔幻,在温特森眼里,无论是被社会认为顺理成章的异性之恋还是不那么被接受的同性爱恋,爱情就是爱情,没有差别。只是温特森对爱情最强有力的见解,在于她用锋利的刀刃划开爱情与痴迷之间的界限:“痴迷。首先是爱。然后是贪欲”。占据维拉内拉的是痴迷,男主人公亨利则因为战争的经历,已经能够从痴迷中跳出。所以最后在温特森所谓激情的三个选择:发疯地接受、仅仅是及时行乐,以及拒绝激情中,亨利选择了拒绝。因为即使拒绝并不代表你能完全从痴迷所最终导致的贪欲中解脱,至少拒绝能让自己保有一份对自由的渴望,而这份珍贵的渴望,才让他最终保存了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激情,不至于彻底丧失。

  亨利放弃了身体的自由,却取得了精神上的驰骋空间,温特森自己呢?文字、小说,是她挥洒激情的空间,而最终目的,指向的是她对身体和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望。只要这种渴望没有丧失,《激情》就有了意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