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渤海基金入股天津银行 李祥生解盘投资理念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03:1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杨

  

  渤海基金入股天津银行 李祥生解盘投资理念

  以PE基金名义直接持股城商行,在监管审批方面会有很大阻力,这或许是最近惟一成功案例

  本报记者 杨杨 北京报道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下称“渤海基金”)已经获批入股天津银行,这是中国首只产业基金在金融业的最新突破,这或许也是最近一段时间PE机构直接投资城商行的惟一成功案例。

  据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虽然“这个投资案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就已敲定”,但银监会审批的时间长达八九个月,直到“最近才获批”。

  当中审批过程艰辛。

  “以PE基金名义直接持股城商行,在监管审批方面会有很大阻力。”另一家介入城商行投资的PE机构负责人说,即便符合银监会参股银行业的相关要求——包括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赢利,公司管理团队拥有金融投资从业经历等——审批仍极困难。

  渤海基金CEO李祥生日前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透露,渤海基金一期60.8亿元已经全部投完。这或许是对外界质疑最好的回应:作为中国第一只产业投资基金,市场一直认为其“投资太慢”。

  2006年12月30日,渤海基金正式挂牌,其从设立之初就获得多项政策突破,如获得全国社保基金的注资等。

  但这只由审批而生的产业基金,从诞生起就充满行政色彩,市场对这个“官办”PE充满了质疑——它能否扮演好国有资产“新管理人”的角色?落户天津的渤海基金会不会沦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市场对渤海基金的项目投资、退出乃至人员动荡始终保持高度关注。

  这只总规模200亿元、存续15周年的产业投资基金,在主流市场化PE看来简直是个怪物:它的出生是先有基金、后有基金管理公司、再组基金管理团队,与正常流程正好相反;其首期基金的出资方(Limited Partners,有限合伙人,下称LP)包括全国社保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储汇局、等。这些国字头的机构,同时也是渤海基金管理公司的小股东(General Partners,一般合伙人,以下简称GP),这也违背了主流PE对GP独立性的要求。

  在沉寂了几年之后,渤海产业基金又曝出多起金融领域的投资案例。观察其投资轨迹,或可管窥中国官办PE的未来走向。

  /

  金融投资占优?

  “此次与天津银行达成最终投资意向的PE,并不只有渤海基金一家。”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但最终获得银监会批准的却只有渤海基金一家。天津银行此次拟向现股东和新投资者定向增发42亿元,但市场一度传言由于“银监会的审批拖得时间太长”,天津银行倾向于由太保接手PE机构认购的股票。

  渤海基金入股天津银行,或许是最近一段时间PE机构直接投资城商行的惟一成功案例。“以PE基金名义直接持股城商行,在监管审批方面会有很大阻力。”另一家介入城商行投资的PE机构负责人说,即便符合银监会参股银行业的相关要求——包括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赢利,公司管理团队拥有金融投资从业经历等——审批仍极困难。

  自从宁波银行(002142)、南京银行(601009)以及北京银行(601169)这三家城商行上市后,PE基金至今都对城商行痴心不改。

  直接投资不成,很多PE机构转向“代持”,或者找母公司的关联企业、或者设立壳公司作为城商行股权名义上的持有人。

  最近被频频提及的就是联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资入股上海农商行的案例。

  渤海基金入股天津银行 李祥生解盘投资理念

  从名义上看入股上海农商行的是深圳市联想科技园有限公司,但后者派驻上海农商行董事袁兵的身份却是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

  从这点上看,渤海基金至少在金融领域投资中还颇有竞争力。尽管自它成立以来,国内已经成立了包括中信产业基金、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等一系列大型产业基金,同时还有弘毅投资、鼎晖投资等本土PE领军机构。

  本报获悉,在渤海基金已投项目中,金融企业在数量上几乎占据半壁江山。除天津银行外,确定渤海基金入股的还有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原证券,传闻中的厦门国际银行和之前投资的成都银行。

  再战城商行

  入股天津银行,是渤海基金二度向城商行伸出橄榄枝。而渤海基金在该领域的投资之所以获得银监会认可,其入股成都银行的历史投资或是重要原因。

  2007年底渤海基金“抢到”成都银行。2007年11月9日,当时的成都商业银行股东大会决定,以每股3元的价格向境内外投资者溢价增发20亿股。竞争颇为激烈,因为成都银行的定价不足2倍市盈率,而已经上市的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市盈率都超过10倍。

  对渤海基金的这次“成功”,业内颇多诟病:彼时成立不足1年的渤海基金完全不符合银监会对PE入股银行的要求。

  但在渤海基金入股的近3年间,成都银行的总资产从原来的不足600亿元上升到2010年末的1511.87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其赢利水平也在水涨船高,按此前三峡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转让其6600万股时的财务数据计算,成都银行每股收益2009年为0.33元、2010年则为0.45元。

  “PE赚钱的真正逻辑,应该是建立在被投公司的成长基础上。”渤海基金CEO李祥生说。在当下中小企业资金链频频断裂、反向挤压银行的情况下,能否提高银行运营水平和内控风险能力,或许就成为监管当局评估城商行投资人的重要指标。

  据渤海基金内部人士透露,成都银行今年以来,虽然受到银根紧缩等因素影响业务规模略有下降,“但盈利水平依然良好”,其去年的净利润超过14亿元。

  无项目退出?

  作为PE的渤海基金,遭到业界诟病最多的一点,是其成立近5年尚无项目成功退出。

  坊间传言,渤海基金曾有意退出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全国最大的无缝钢管和石油套管生产厂商是渤海基金的第一笔投资,超过12亿元。但这个PRE-IPO项目始终没能上市。

  没有退出何以说服基金投资人?另一家国有背景的PE基金负责人说,其投资人每年对该基金都有业绩考核,因此“有时候不得不提前退出项目”。也正因此,外界传言渤海基金的二期基金募集困难,其现有投资人“并不愿再投资”。

  对于这些质疑,渤海基金CEO李祥生没做正面回应,“投资人并没有给我们这样的压力。”据其内部人士透露,渤海基金董事会聘请了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其已投项目做market-to-market(按市价调整)的评估,“除个别项目外,我们所投项目大多数都是盈利的”。

  而渤海基金今年也尝试过“退出”,其在股权转让市场上出售了一些股权,一位知情人士说,这些股权“持有1年多的时间,价格翻了一倍多”。在渤海基金现有的投资案中,惟有奇瑞汽车和四川三洲钢管是2009年的投资项目。渤海基金方面没有向记者确认具体是哪个项目。

  “与其说是为了套现,不如说是为了把整个投资产业链都走一遍。”李祥生解释说,国内对PE基金套现后的税收安排只涉及公司制和合伙制,“信托制的渤海产业基金怎么办?”这只是渤海基金遇到的诸多“尴尬”之一:在其之后成立的产业基金无一例外都采用了合伙制,信托制的渤海基金反而成了例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