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农民进城卖菜 配套政策还需“给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13:51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14日讯(王国信)前不久,商务部计划在全国开展“农村蔬菜进城”计划。根据计划,农民生产的蔬菜在今后可以直接送进社区销售。由于省去诸多中间环节直接,设计者认为蔬菜直接进城将是一个多赢的选择:首先,可降低城市蔬菜价格;其次,可提高农民收入,解决目前蔬菜销售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那么,“蔬菜进城”对种菜农民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在蔬菜进城中,还存在哪些困难?政府又应该在哪些方面“出手”呢?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访了北京周边农村。
10月7日,在北京市丰台区槐新村,记者遇到了正在大棚里劳作的村民周仕富(化名)。周仕富告诉记者,蔬菜进城是好事,但自己还有点“小不满”。“现在提倡蔬菜进城,对农民有极大的帮助,便于销售蔬菜,也可以提高收入。但实际上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我以前在桥下摆摊,其实也是‘进城’了,只不过要时刻防着城管。现在可以光明正大地去卖菜,当然好。但是,城管知道这个政策么?”
周仕富的担心显然代表很多村民的忧虑。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的村民陈秀娟也有这样的感受。“我看新闻里,商务部长也只是希望城管等部门‘多配合’,但实际上城管会怎么做,还不知道。至少目前我们进城去卖菜,城管还是老样子,我们还是一样有所顾虑。”
调节城管与进城菜农之间的矛盾虽然困难,但并不是无“药”可解——建立城市农产品交易市场就被看作是有效的途径。问题是,农产品交易市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么?据记者采访了解,对农民而言,在把蔬菜运进城、运进社区销售上,除了要面对城管方面的障碍,还存在着“摊位费用高”等制约因素。
“进市场,摊位费有点高。我们种菜都不是大规模的,每天卖的并不多,一斤最多就赚个三四毛钱,一天下来挣不了多少钱。但是有些市场收费很贵,一天得交二十几块。辛苦了一天,一半都上交了,还不如在家里卖给收购商,自己还省事了。”陈秀娟向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
记者又来到了北京花乡新发地批发市场。在蔬菜交易区,多位前来销售蔬菜的菜农告诉记者,新发地的摊位费其实也很贵,只是因为来的次数不多,而且每次都是集中了大量的蔬菜才会来此销售,所以才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但若在平时,自己种的蔬菜较少,只能在城镇中零售,摊位费便成了一笔不小的开支。有时候,菜没有卖出去多少,还白白交了摊位费。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几地的了解,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蔬菜运输、如何保鲜等问题也让菜农们的担忧。一些村民甚至告诉记者,国家的政策很好,但是考虑到现实问题,自己并不会把菜送进城去零售。
“蔬菜进城,可能对城市周边的农民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于我们这种距离较远的,还是会送到批发市场,或者在田里就卖掉。要是进城零售的话,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卖掉,菜实际上也废掉了。”一位不愿具名的菜农向记者表示。
在短暂的喧哗之后,以降低蔬菜价格、扶助农民为目标的“蔬菜进城”开始逐渐回归冷静,各种工作也开始有序地推开。对于这项计划来说,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来到。城市中的市民当然希望农民可以把菜送进社区,这样的菜是最新鲜的,最便宜的。但对于农民来说,如果相关支持政策跟不上,他们进城买菜的兴趣恐怕一时还提不起来。卖菜不是种菜,让农民们也看见实惠,看见保障,才能提起他们进城卖菜的热情,也才能让政策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注:为尊重被采访人意愿,文中部分人物使用化名或未具名。)
(责任编辑:尹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