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三秋”高端农机唱主角 企业竞争力尚需提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19:02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毕淑娟 北京报道

  日前,《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从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获悉,全国各地已进入秋粮收获的高峰期,大型先进的高端联合收获机成为今年秋收的主力军。

  近几年,由于国家惠农政策好,农机补贴实惠,加之劳动力价格大幅提高,许多农民都睁着购买大型先进的高端农机设备,国内农机市场迅速膨胀,农机生产企业多达10000多家,但随之而来的无序竞争以及竞争力不强却也成为不争的事实。

  北大荒秋收 高端农机唱主角

  眼下的东北已经进入一年最忙的季节。当地农民有句老话:三春不如一秋忙,大汗珠子摔八瓣,换来一粒稻谷香。说的是农民的辛苦。然而,今年黑龙江垦区的农民却是另一番景象。

  宝泉岭梧桐河畔的水稻熟了,农民刘贵富率先开镰了。老刘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水稻是历年来长势、收成最好的一年,每亩产量达到了700公斤,我和儿子两人一共种了500亩水稻,我负责田间管理,儿子负责收割。如今收割水稻再也不用镰刀了,用的全是先进的联合收割机。”儿子农机作业是个老把式,得意的老刘还招呼儿子表演了一段收割机迪斯科。

  在黑龙江垦区,像老刘这样的农民属于一般水平。种粮大户孙文斌把他家的农机具从库房里开了出来,调整、检修、准备收割玉米。这些大家伙,综合起来价值超过1300万元,都是老孙自己买的,而且全都是世界名牌。其中,有点像导弹发射装甲车的联合收割机,是上个月刚刚到的货。老孙说:“这台车一共花了230万元,国家补贴了50万元,我自己投了180万元。”

  老孙今年种了12000亩地。他说:“农机质量高,干活水平才好,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东北高寒地区种庄稼,地块大,积温少,农作物的增产增收靠的正是机械化的快速、精确作业与农时拼抢出来的。这几年,国家的惠农政策好,农机补贴实惠,他不仅种粮赚了钱,还靠农机作业赚了钱。

  在黑龙江垦区,争着购买大型先进的农机设备已成新趋势,全垦区的农机每年以10%~15%的速度更新换代。去年黑龙江垦区农机装备投入25亿元,今年则达到了26亿元。

  农机市场膨胀 但竞争力尚需提高

  由于受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和拉动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国内农机市场迅速膨胀。根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国内农机具生产企业多达10000多家,这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冷思考。

  思考一:企业数量多,却不意味着竞争实力强。根据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统计,全国上万家农机企业中,规模企业只有2700多家,其余的7000多家都是小企业,技术含量和效率偏低,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收割机分会的高涛告诉记者,一些小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先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市场的火爆需求捞上一把。

  思考二:杜绝无序竞争,还需设立准入门槛。很多盲目跟进的小企业以低价策略占领市场,一旦大企业推出技术含量高、销路好的设备,小企业往往加以仿制,谋求利益。对于这种无序竞争,工信部发布的《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行业准入条件》就明确了生产企业需取得国家行业信用等级A级以上的资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成了硬指标。说白了,就是给农机企业设立了一个准入门槛。高涛说:“其中有几个硬条件是必须达到的:一个是生产规模,一个是研发能力,一个是注册资本,这样可以限制一些不具备生产技术和售后服务的企业盲目进入。”

  思考三:规避市场风险,不妨适当放慢发展脚步。面对当前大热的农机市场有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农机企业要么适当放慢发展脚步,稳打稳扎,提高品质,巩固市场;要么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另辟蹊径,在产品和功能上寻求新的业务增站点,不要一味地追求生产大型的设备,要善于在差异化中寻求商机。对此,山东五征集团副总经理胡乃芹说:“你盲目地追赶,往往会掉下来。目前我们也不能把量和质倒过来,我们只有先追求质,才会有量的突破。我们在农机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总结出来在这个行业里面,永远没有迟到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