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完善产业配套政策 提升文化软实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19:02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李正强 北京报道

  国务院日前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简称为《意见》)指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的设立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将对河南省产生怎样的带动效应?《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东中西部发展和改革院执行院长、《国家智库》执行总编于今,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把脉。

  记者:《意见》指出,中原经济区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并要求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您曾主编过科学发展观课题“五个统筹”并提出过打造郑州商圈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原经济区下一步在空间发展方面需要做哪些前瞻性布局规划?

  于今:中原经济区是以郑州为中心,按与郑州的距离远近与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划分为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节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三大圈层通过交通连接,形成了四大产业发展带。打造郑州商圈,就是在充分考虑到集合城市、圈层结构和产业发展带的交互作用,要充分发挥郑州这一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谋求中原经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原经济区在空间上需要进行前瞻性的布局规划。(1)加强郑州这一核心的建设,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考虑到综合影响,建议对郑州都市圈进行适当的调整界定,将开封、洛阳和新乡纳入到郑州都市圈。(2)从都市圈的角度,围绕郑州加强城镇体系的规划建设。对中原经济区的城市进行功能整合,突出郑州都市圈的区域影响力和周边城市对核心圈的支撑,科学定位,采用农田、绿地隔离,产业互补,形成了核心一卫星城结构。(3)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的统筹规划与建设。加快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城际快速公路通道、航空的统筹、建设。(4)加强城镇、交通和产业布局的统筹协调规划。城镇、交通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

  记者:郑州作为全国物流中心,《意见》中指出河南要建设全国现代物流中心。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对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另外,从区域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一发展战略将给周边省份带来怎样的机遇与影响?

  于今:郑州发展物流的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在全国来说确实是得天独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物资、人口的快速流动,物流市场前景广阔,实施大交通大物流战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与传统物流相比,现代物流业在物流的组织、管理、运营等方面更强调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品牌化发展,这就需要相应的专业化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现代物流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的物流企业、现代金融等的支撑。因此,郑州要想成为全国的现代物流中心,急需在人才、技术、金融、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

  郑州作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和区域中心,大交通大物流战略的实施,必将促进物资、人口、信息的快速流动,促进资源和产业格局的优化配置,带动周边省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和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实现经济的融合与互补;但同时,也加剧了周边省份的竞争。

  记者: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此次提出要“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河南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方面,还需要突出什么?如何才能将软实力转化经济发展的硬实力?

  于今: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力量。文化软实力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河南具有得天独厚、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需要注意的是:(1)重视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和利用;(2)突出中原文化的特色、内涵;(3)加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与产业结合;(4)突出创新。从内容、形式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一直是国家和各地在探索的关键,也是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难点。河南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中,可以率先进行尝试。

  (1)完善更多文化产业配套政策,从市场准入、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出口扶持、产业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2)从区域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分类分区域指导实施,加大力度推动创新文化生产和产业升级。(3)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地方文化企业的培育力度。(4)引导和鼓励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建立多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融资体系,建议成立文化产业银行,给予文化产业上市优先支持,尝试发行文化彩票等,解决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本投入不足等发展瓶颈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