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制造”冲击下的美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4 20:12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见习记者 刘孟卓报道

  在全球寻找工资和成本优势的伟大博弈中,一些行业正相当令人吃惊地退回到美国本土,并且这一步伐可能加快。

  实际上,担心廉价的中国进口商品会损害美国就业岗位的美国人说,对华贸易的利却远大于弊。

  不过,新的研究表明,对华贸易给美国造成的破坏比这些经济学家想得要深重。那些失去工作的人最后确实找到了新的工作或退了休,而贸易带来的好处却留存了下来,比如更低的价格。问题是中国的出口增长速度──超出了人们适应的正常过程。

  麻省理工学院的奥特(David Autor)说,当地社区存在非常大的调整成本,远比人们意识到的要糟糕。他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汉森(Gordon Hanson)和马德里货币与金融研究中心(Center for 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udies)的道恩(David Dorn)合作进行了这项研究。尽管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奥特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获得了部分资助,这项研究却是独立于任何利益集团之外进行的。

  纽约大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斯宾塞(Michael Spence)说,新的研究结果反映出流行的贸易理论难以解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飞速发展。由于世界从未经历过如此大的国家以如此高的速度发展,历史难以提供借鉴。他说,我们无法借鉴历史,无法问我们自己上次发生类似情况时是如何处理的,因为没有上次。

  一个模式继而出现:那些受中国输美商品增长影响最大的工厂所在地区的情况比受影响较小地区的情况要糟。从2000年至2007年,处于75%分界线的地区(即在所有地区中,同75%的地区相比,该地区受中国输美商品增长的影响更大),其制造业就业率下滑幅度大约比处于25%分界线地区高出1/3。

  工厂工作机会的损失仅仅是个开始。同受影响较小的地区相比,受影响较大地区制造业以外行业的就业率往往也较低。由于缺乏薪水较高的工厂就业机会支撑当地经济,且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厂失业工人的数量增加,受影响较大地区的非制造业工资水平也受到了抑制。

  经济学家们发现,受中国输美商品影响越大,失业保险、食品券、残疾人补助及其他政府福利支出增加的幅度也越大。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了大的损失,因为政府为了福利支出而征收更高的税率,以及考虑到福利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这都会令经济运行的效率更低。

  值得注意的还有,经济衰退、业务外包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而非中国输美商品的增加)导致了美国制造业许多工作机会的损失。

  援引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赛金(Hal Sirkin)的观点,他指出7个最容易因针对美国市场迁移生产而受影响的工业类别(针对中国市场的生产会主要驻扎在中国)。它们是家具、运输商品、电脑和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和电器、塑料和橡胶制品、机械以及金属制品。

  赛金说,这些类别的产品现在在中国制造可能更便宜。但随着劳动力、原料和运输成本上涨,优势将会在4年左右的时间里倒向美国。赛金在上周五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推算,回到美国的生产可能会为制造业增加80万个就业机会,如果算上服务业后勤类岗位,总数将会高达300万。

  赛金认为主要因素有:中国不断提高的生产成本;由于美国一些工会变得更有灵活性,美国的工作条例得以简化,劳动力成本出现下降;美国一些州的政府向企业提供了更多补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远高于中国;美国零售商为缩短货物周转时间和削减库存而给生产商施加压力,这一压力促使更多生产商放弃因将生产转移至中国而导致的长供应链。

  另外,还有人民币因素。在世界各国政府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发出大量呼吁后,北京自2005年以来已允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了约30%。由于人民币升值会提高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售价,这对那些用在华工厂的产品供应全球客户的美国制造商是件坏消息,对已经离不开中国廉价产品的美国消费者也不是好事。“但对于那些想把生产业务迁回美国的企业来说,这却是件好事。” 赛金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