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让“遍地开花”成“遍地结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7 10:4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当面临“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生存环境时,“水保立区”成为安定区人民的必然选择。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安定人民不仅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还从生态修复、生态建设中探索出发家致富的路子。与其说是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如说是找到了一条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

  安定区的生态修复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突破生态、建设生态,在生态修复的同时,寻找长远发展的大计。在这个过程中,安定区委、区政府一届接着一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区人民探索出了多种生态经济建设模式,壮大了支柱产业。按照“荒山封禁造林、坡地退耕种草,平田覆膜种薯、打坝拦泥淤地,村村路电畅通、水窖沼气配套,家家建棚养畜、人人劳务致富”和“生态修复+生态农业+农村社区发展=效益共赢”的治理与开发模式,安定区发展旱作高效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水土保持和产业富民的有机统一。

  随着特色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活跃在城乡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农产品经销大户与加工大户等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经济主体在安定区遍地开花,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能取得这样令人欣喜的良好局面,居首功的是各级政府连续多年拓宽渠道、创新形式、整合资源的大力扶持,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最肥沃的土壤。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安定区生态经济发展日益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制约因素。比如,令赵家铺村的养殖大户杨佑邦受困的资金难题。养殖产业要上规模、增效益,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很大,但是在金融机构的贷款程序中,杨佑邦拥有的最大资产——羊群又不能作为抵押,因此,融资难题往往使一些养殖、加工企业陷入困局。再如,种植大户和农产品经销也经常因市场信息不畅而受到损失。

  安定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基本成熟,如何让“遍地开花”的局面更好地转化为“遍地结果”,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面临的新课题。对于正在成长期的特色生态产业主体,政府扶上马还应再送一程。因此,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和服务功能,让政府在产业主体与市场、金融机构之间架起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桥梁,才能更好地破解正在遇到的难题。这既是遇到发展瓶颈的经济个体的迫切需要,也是安定区生态富民产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李琛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