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影子银行10万亿压境 业内忧虑系统性风险萌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01:1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由曦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估算“影子银行”

  担保公司、典当行、民间借贷、网络借贷、银信合作……林林总总、资产规模日益庞大的“影子银行”,正在给中国金融稳定带来扰动。

  10月17日,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文指出:“简单的测算显示,中国目前的‘影子银行’金融体系大约运营着人民币10万亿元左右的资金。”

  刘利刚表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已经开始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

  10万亿元总规模

  近两年来,我国社会资金整体偏紧,资金供需矛盾催生了各类借道理财的“影子银行”活动,“影子银行”系统的资产规模也迅速攀升。

  在刘利刚看来,中国“影子银行”主要有两部分:一是银行理财产品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类信贷类产品;二是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金融体系。他将二者加总,得到了10万亿元左右的“影子银行”资产规模。

  无独有偶,中金公司在2011年9月末发布的《中国民间借贷分析》研究报告中则指出,中国民间借贷余额在2011年中期同比增长38%至3.8万亿元,占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的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以此匡算,我国银行体系总规模在11万亿元上下。

  事实上,10万亿元上下的规模并不算小,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3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也就是说,“影子银行”资金规模已经占到了银行贷款规模的20%。

  “目前对哪些机构属于‘影子银行’系统尚无权威说法,同时考虑到统计口径的不同,这10万亿元的测算是否准确很难判断。”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副处长付兵涛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他认为,由于“影子银行”承担着融资功能,又明显脱离监管,其风险值得关注。

  最近几年,资金脱媒的现象愈加严重,为了更好统计全社会的流动性,央行于今年推出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指标。数据显示,2011年1~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7.7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占53.7%;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为55.6%,也就是说,非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占比逐步增加。

  风险几何?

  在付兵涛看来,流入“影子银行”、民间借贷的资金,更多是居民、企业的存款,由于存在长期负利率,容易发生存款搬家的现象。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则表示,存款搬家后很可能流向理财、信托,以及民间借贷市场。

  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在国有大行的同业交换数据上有所体现,9月以来,存款加速流出银行体系。9月中上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

  刘利刚表示,由于大笔存款流出银行体系,而银行本身的存款也变得更加短期化和波动化,这将造成银行的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加严重。这已经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的萌芽状态。

  从上市银行中期业绩来看,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即以短期负债支撑长期资产的所谓“短存长贷”现象日益突出,从个别银行公布的流动性缺口指标来看,商业银行及时偿付负缺口巨大。

  以建设银行为例,截至2011年6月30日,建设银行各期限累计正缺口为7386.7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77.71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该行实时偿还的负缺口达到-5.5万亿元。

  除了对银行体系的影响,“影子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也会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影子银行’体系最根本的问题却在于其抗波动和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那么结果将变得更具有蔓延性和恐慌性,并很容易打击实体经济的表现。”刘利刚如是表示。

  事实上,监管层已经意识到“影子银行”系统的危险。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曾表示,银监会高度重视各类借道理财和所谓“创新”的“影子银行”活动,以及种种监管套利的行为,将继续坚持“成本对称”原则,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与创新,从机制和源头上打消“影子银行”业务监管套利动机并防范风险传递。

  但令人担忧的是,“影子银行”的监管还存在多头监管和监管空白的现象。“目前小贷公司属于地方金融办监管;融资担保机构属于银监会监管;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由工商局负责注册;而民间借贷、网络借贷则无法可依。这种情况不利于对于‘影子银行’监管的协调。”付兵涛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