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为什么不同群体对民生改善感受不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8 14:59 来源: 经济日报

  ○ 财政收支总量较大,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

  ○ 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有些是特惠式

  ○ 有些民生支出直接增加个人收入,有些侧重于减轻个人支出负担

  ○ 有些民生支出体现为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支出,有些体现为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我国财政收支的绝对规模已经较大,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也大幅度增加。但是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且不同群体对民生改善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据财政部有关人士分析,主要是以下原因:

  一是财政收支总量较大,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近年来,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10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已达到83102亿元。然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很低。为缓解收支矛盾,国家还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以更好地保障改善民生。目前,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按照IMF口径计算,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政府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66美元。民生保障和福利水平恰恰与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密切相关。举个形象化的例子,欧美国家好比“两口之家”,中国可能是“十口之家”,即使“两个家庭”的收入总量差不多,但人均享受的福利水平肯定会有很大差距。

  二是有些民生支出是普惠式,有些民生支出是特惠式。比如,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这些普惠式民生支出,城乡居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感受会比较明显,认识和看法也会比较一致。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财政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支出不宜平均用力,而是要积极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调节作用,更多采取雪中送炭的举措,更多地惠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者,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有些支出项目不能实行普惠式的全覆盖,如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相应地中西部地区的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好处会多些;再如,针对特殊群体的一些政策,像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等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等,只有这部分特定群体才能感受到,其他人员没有享受补贴感受则不尽相同。

  三是有些民生支出直接增加个人收入,有些民生支出侧重于减轻个人支出负担。民生支出的种类比较多,有直接增加个人收入的补贴类支出,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涉农补贴,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提高城乡低保水平等,这些支出都直接增加了个人收入。而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水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强文化建设等,相应减少了城乡居民的支出,减轻了生活负担,但受益者的感受可能不如增加收入那么直接。

  四是有些民生支出体现为增加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支出,有些民生支出体现为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受益者多为居民个人,直接增加了居民个人收入或减少了支出,因此感受会相对直接一些。而用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政公共设施等方面支出,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便利的生活条件,会增进国民的福利水平,也属于民生支出的重要方面,但个人感受没有那么直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