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面对争议,我们要及时开展“公共外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2 00:3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尔德;姜 静

  “非洲是与我国经贸发展最快的大洲,其增长率达到了37%。”在与本报记者谈及中非经贸合作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前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信心满满。

  他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人认为中国在掠夺资源,甚至一些西方媒体认为这是新殖民主义。对这些误会,我们应当及时展开公共外交进行澄清,否则我们的声音就会被反面的声音淹没掉。”

  魏建国自1972年进入外经贸行业,一直身在对非工作的第一线。其间,在1973年12月至1978年8月驻摩洛哥使馆商务处工作,1980年11月至1984年11月,驻突尼斯使馆商务处工作,1988年12月至1992年9月,驻加蓬使馆商务参赞。

  回到经贸部以后,他先后担任副司长、司长、部长助理、副部长,一直主管非洲。在他的努力下,从1992年开始,中非经贸关系改变了长期以援助为主的局面,中国对非洲的贸易额在1992-2000年和2001-2008年都实现了十倍增长。

  对此,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称赞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非洲通”。这位“非洲通”于2008年4月从商务部卸任之后,将自己在非洲的工作经历写成了《此生难舍是非洲》一书,该书刚刚面世。为此,本报记者就中非经贸关系及其争议等问题,专访了魏建国。

  “只有中国才能解决非洲的问题”

  《21世纪》:日本曾经一度疑惑,他们每年援助非洲的总额是中国的十几倍,但是却没有得到非洲的强力支持, 这是为什么?

  魏建国:中国对非援助金额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不及美国的五十分之一。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援助资金由中国政府和非洲当地政府共同管理,实际利用率高,很少浪费。例如,法国的考察费用占援助其金额的20%乃至70%,单是撰写一份考察报告就能花掉资金的5%;日本和美国考察费用比重略低一些。相比之下,中国的考察费用所占的比例不到0.5%,剩下的钱大都用于项目建设了,其效果,非洲人“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但是,我们看到,不少国家在实施援助之后,很多项目并没有建成,尤其是生产性项目,所以它们没有被认可。还有一个更主要的主因是,它们不知道非洲需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21世纪》:那么你认为,非洲需要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中国在其中扮演了何种其他国家不能替代的角色?

  魏建国:我在非洲工作的时候,一位总统曾经对我说:美国给非洲开出了药方——多党制;中国也开出了药方——自主更生,或者说“中国模式”。事实证明,实行了多党制的国家大多战乱不断,如津巴布韦;走“中国模式”的国家都发展很好,如安哥拉等多个国家。

  在我看来,非洲的发展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政治稳定,二是发展农业。在非洲,实行多党制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社会不稳定,谈何发展?在稳定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也是很重要的,可以解决困扰非洲已久的粮食问题,减少贫困人口等很多社会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就开始在农业上帮助非洲。中国帮助马

  里试种甘蔗取得成功后,又进一步帮助该国建立甘蔗农场和糖厂,开创了马里自产食糖的历史。目前,由中国援建的2个甘蔗农场和2个糖厂组成的马里制糖联合企业在马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再如,中国派遣援外农业专家帮助几内亚比绍建立11个水稻生产示范点,示范种植面积2000公顷,繁育良种530吨,推广面积3530公顷,其中多个品种增产3倍以上。2008年,中方农业专家获得几内亚比绍农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

  《21世纪》:那么你是如何理解“中国模式”?它对非洲有哪些意义?

  魏建国:“中国模式”的两个要点是稳定压倒一切和发挥本国的特色。当今世界中,只有中国才能解决非洲的问题,原因就在于中国和非洲曾经都很贫穷,在世界上中没有地位,是“穷兄弟互相帮忙”。在毛泽东时代,我们就说过,中国人民应该感谢非洲,因为是非洲兄弟将我们抬进了联合国。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很早就建立起来,我们视彼此为兄弟。

  因此,我相信只要坚持互利共赢的理念,加上中国人的智慧勤劳和非洲人的聪明,我们就能成功。非洲现在正在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

  对非援助,不要“多做少说”

  《21世纪》:有观点认为,中国对非援助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即名义上是援助,实际上看中的是非洲的石油等战略资源,对此你如何回应?

  魏建国:我认为,提出这种说法的有三种人:第一种人不了解中非合作,我们可以向他们解释;第二种人有妒忌心理,我们可以跟他们合作;第三种人是有意诋毁,我们要据理力争、有力回击。

  人们看到,中国从非洲进口石油、木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但很多人没有看到,为此中国同样付出了很多。比如中国为非洲50多个国家学生赴华留学提供奖学金,大批中国青年志愿者赴非洲工作。近3年来,中国为非洲国家设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并提供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品。中国援建的中非友谊医院、几内亚比绍卡松果医院、津巴布韦奇诺伊医院、乍得自由医院等,为解决当地人民看病就医困难作出了积极贡献。自199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举办官员研修班,每年我们为非洲培训7000到8000名各类官员,他们回到非洲后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成为国家总统。

  在我们的付出这个问题上,我不赞成多做少说,或者只做不说。对外交流仅仅依靠广播和报纸是不够的,我主张应该建立“走出去”的公共外交,要发挥“公共外交”的优势。一旦出现了不利于我们的言论和行为,我们要及时披露和澄清。

  《21世纪》:也有观点对中国在非洲的有些企业不聘用非洲当地员工,

  提出非议。那么你认为,这些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做?中国下一步该怎么做?

  魏建国:一些企业之所以不聘用当地工人,一是因为担心培训会耽误工程时间;二是因为当地实行严格的八小时工时制,当地工人不愿意加班加点,而我们的工人能够接受。

  接下来,中国的每一项工程建设都应尽量多聘用当地工人。首先要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还要给他们发放技术证明和工作证明,使得员工在离开这个企业后,可以持这些证明在下一家中国企业工作;其次,要将合作开发上升到国家发展的层面,要让非洲人明白这是中国人在友善地帮助他们的国家发展。

  一加一可以大于二,把中国的元素和当地的元素结合起来,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纳米比亚的纺织厂上班前会升国旗,升他们国家的国旗。以前那些员工都是挤着进入厂房,但现在他们会有序排队进厂上班了,中方企业给他们培养了一种“爱厂如家”的观念。

  《21世纪》:近年来,有许多第三方国家和地区(典型者如欧盟) 都希望介入中非合作,希望促成三方合作,你怎样看待?

  魏建国:现在三方合作已经实现了。法国经过十年的探索开始转向寻求合作,跟中国一起在非洲开采资源。美铝和中电投目前正在合作开采一个几内亚的大型铝矿,前期投资就有一百多亿美元。此外我们与别的国家在港口、铁路等多方面都有合作。

  对“走出去”的企业信用也要评级

  《21世纪》:中国在非洲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那么中国应该如何保护本国企业和公民在非洲利益?

  魏建国:我认为,中国政府当然要有作为,但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有风险意识,比如购买保险。在风险控制方面,最根本的一点是,中国企业要对非洲当地的投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

  《21世纪》:与此同时,中国应如何管理本国在非洲企业和公民的行为?

  魏建国:这个问题很尖锐,对破坏中国形象的行为,我们要严加惩罚。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在外的中国企业行为的法律,我们要呼吁相关的对外的法律的出台。同时,中国企业也要自觉地遵守当地法律,要严把质量关,诚信是最重要的。

  我们知道,凡成功的企业,都是“言必信,行必果”的,而国内有些企业存在信誉问题,我担心这些企业把这种不好的习气带到国外。

  我也担心,中国企业看不起非洲,以为自己多么发达,现在已经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苗头。一旦出现了这种心理,容易导致利益独吞者,这肯定是不行的,没有利益共享的理念肯定会出问题。当年全国人民勒紧裤袋都还能建成坦赞铁路,这段佳话也一直被提起。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反被别人尊重。

  所以我提出,不但要对“走出去”的企业投资国进行评价,同时也要对“走出去”的公司进行评级,后者迫在眉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