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程凯:绕不开的铁公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2 08:18 来源: 华夏时报

  程凯

   新一轮的“投资潮”正在若隐若现。有很多迹象表明,投资将在今年剩下的日子里以及明年成为撑起中国GDP的绝对主力。

   有很多事情不是你想怎样就能怎样的,比如我们一直在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投资和出口太旺盛,而消费却总是拎不起,并且我们的政策也在想方设法扭转这种局面,谋求一个可持续的发展。但是事到临头“危机”来了,唯一直接可控的刺激还是投资。

   不是说依靠投资增长保住GDP就一定不可持续,在这里只是实事求是的预测,投资很可能再次成为救命的稻草,都知道这样可能不好,但是在消费一时半会拉不起来,出口又开始遭遇欧美经济二次探底的冲击的当口上,你还要保一个GDP好看的数字,不依靠投资又能依靠什么?谁有胆量说,GDP低点就低点没关系呢。

   我说的迹象都是在最近的一周集中发生的。

   首先是在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记者会上,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问了一个“三年前的危机中国有4万亿,现在欧债危机中国会不会有这样的政策空间”的问题,我们的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清楚明确地对4万亿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从近三年的运行情况看,这项政策非常成功,不仅使中国经济在2009年企稳回升,2010年回升向好,今年又向稳定增长有序转变,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了结构调整,推动了技术创新,加强了民生工程,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改善打了基础。

   “可以说,没有4万亿投资为基础的一揽子计划,就没有现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大好局面。”而后,盛来运又对是否有新的政策空间给予了回答:“我相信我们国家会根据形势的变化,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来巩固和发展我们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今年前三个季度,GDP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9.5%,三季度9.1%,尽管统计局也认为三个季度基本是稳定在9%以上是比较好的局面,但是外界尤其是国外难免有对中国经济下滑的担心,毕竟国际经济形势是一片黯淡,中国何以独善其身?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温故”4万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至于像朝日新闻那位记者所问的还有没有政策空间,接下来的消息面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

   迹象之一,铁道部18日公布,根据发改委10月12日下发的文件,中国铁路建设债券正式成为政府支持债券,这被认为是继财政部与国税总局出台利息所得税减半政策后,铁道部一周内获得的又一政策支持。

   我们都知道大建高铁是大投资,对各种基建和上游行业的拉动有多巨大,我们也都听说了在今年货币政策从紧以及动车撞车事故以来,铁路建设受到了多大的冲击。本来对一项可能过激的建设计划有所收敛是件好事,但如果因此导致现有工程成为烂摊子就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了。

   且不说新建项目上不上,只要能保住现有项目,刺激GDP的效果就不能小视,更不要提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总归是离不开高铁的,这种投资是必须要保住的,在GDP有可能下滑时尤其显得突出。

   迹象之二,财政部20日在网上发布《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的通知,2011年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具体操作是指试点在国务院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内,自行组织发行债券的发债机制,2011年试点债券由财政部代办还本付息。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消息发布之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还在说“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无论是债务规模、债务结构还是偿债条件,刘主席都认为HOLD住。如刘明康所言的“2010年全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3%”,地方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债就应该是有保障的。市场总是有风险的,债市也是如此,但总不能因噎废食,“建立起大众看得到的清晰完整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建立有市场约束的直接融资机制”这些都是监管问题,让不让地方发债是一个方向问题。

   如上所述的沪浙广深开始试点,意味着地方上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得以扩容,那些“城投”们立即就得到了新的机会。中国要发展,农民要进城,城市化的进程远远没有结束,甚至才是开始,这是地方债的意义所在,也是投资回报的意义所在,在中国这样的国家,还有很多投资可以做,并非是只要一味依靠投资经济就一定要“硬着陆”。

   2011年1月21日,《地平线》专栏的标题是《甩不掉的铁公基》,说的是“基础设施项目将是今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在经济转型的阵痛期可以起到镇痛剂作用的项目。正是因为这些必须要上的项目,将有力地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在外贸出口不能再依赖,在大消费概念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在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受到质疑的时候,这一部分基础投资就是真金白银”。

   现在是2011年的10月21日,“甩不掉的铁公基”在这里变成了“绕不开的铁公基”,一字之差,内容不变,情绪却不同。当时是觉得就算GDP看起来没有问题,我们需要大力转型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了“铁公基”的必要性,现在要说的是在外围经济形势骤变,出口和消费不畅,GDP面临下行风险的时候,“铁公基”又有可能被拿来当救命的补药。

   当然了,不同的时候吃一样的药,性质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