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中原: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仍将超过9%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06:41 来源: 中国经济网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保持良好态势。同时,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等世界经济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加,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既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即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范外部风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经济转型,进一步释放中长期经济发展潜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经济增长速度短期回调,但仍处于正常范围,全年可达到9%以上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速度在一个由增长潜力决定的合理区间内波动,高一点低一点都没有关系。根据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趋势和波动范围推算,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线大致在9%—10%,合理波动区间大致在8%—12%。我国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体系和手段,包括采取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并结合中长期规划的指导,有能力使年度经济增长速度维持在这个合理区间内,避免大起大落,更不会突破合理区间的上限或下限。因此,“硬着陆”之类的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
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放慢,有利于控制价格总水平上涨,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符合宏观调控意图。前3季度我国经济增速达到9.4%,处在增长潜力决定的合理区间,预计全年经济增速仍将超过9%,是全世界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我国经济基本面可靠,要素组合较优,但成本上升将导致经济增速逐步放慢,必须在转型中增强新的发展动力
决定我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基本面中有许多有利因素:从需求方面看,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期,以住房、汽车为热点的居民消费升级持续活跃,新的区域增长极不断涌现,投资和消费需求旺盛,市场规模和回旋余地都很大;从供给方面看,长期紧缺的资金已经变得比较宽裕,劳动力总量巨大的优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可以相信,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组合优势仍然存在,在国际贸易中能够转化为比较竞争优势。但不可否认,劳动力、土地和其他资源以及环境的使用成本正在上升,人口老龄化将导致人口红利逐步丧失,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弱化。
最近几年,东部地区一些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而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经济增长速度则后来居上。不过,虽然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这种赶超趋势有利于维持我国经济整体的较快增长,但东部较发达地区在全国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较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较高,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预示着我国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会逐步减缓。可以预见,从“十二五”后期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合理区间将会比前30年收窄。要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除了继续充分利用基本面中的有利因素,还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更加持久的增长动力。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分析预测,如果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力,例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大人力资源投资并形成新的人口红利,未来5年我国平均经济增速仍会相当高(8%以上);更重要的是,居民消费率会显著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服务业比重会明显上升,高耗能产业比重会不断下降,结构调整会取得积极进展,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将有较大幅度下降。这正是我们所要努力达到的比较理想的经济发展结果。
(责任编辑:佟胜良)
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保持合理的速度,但不必过于在意速度的放慢,而应更看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
由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往往要靠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我国会长期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即使适龄劳动人口增长正在放慢甚至到2015年后将会停止,在一定时期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每年也将有800万—900万的庞大规模,因此需要保持适度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来创造就业岗位。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和客观条件下,必须保持合理适度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再要长期保持9%—10%的经济增长速度势必越来越难。这是我们应当正视的客观现实。
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不必过于在意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而应更注意投资效率和企业利润率是否提高,投资与消费两大内需的比例是否合理,产业结构是否得到优化,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是否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是否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是否得到抑制,单位GDP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是否降低等。也就是说,只要增长质量、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人民得到更多实惠,更加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即使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我国经济发展也是成功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4个百分点,初次分配状况有一定改善;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1%,比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高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3.28∶1缩小为3.23∶1。尽管收入分配状况改善的幅度还不大,但这种改善趋势是值得肯定的,应当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巩固和扩大。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加快改革和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首先,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下行风险有所加大。美国和欧盟经济复苏乏力,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始终是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重大变数,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还在发展演化,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
其次,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是国内外货币流动性偏多、成本上升和国外输入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使我们管住自己的货币流动性,但成本上升和国外输入性因素导致的中长期通胀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同时,对于过高房价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也需完善长效应对机制。
第三,国内油荒、电荒凸显推进相关改革的紧迫性。今年4月,在还不到用电高峰的时候,很多地区就陆续出现了油荒、电荒,现在南方多省电荒仍然不断出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资源价格、能源供给体系等关键性改革不到位,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合理。这突出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矛盾、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然严重,也凸显了推进相关改革的紧迫性。
第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小型微型企业目前最大的难题是成本上升,加上融资难再次浮现,它们的生存发展更加困难。
第五,结构调整时不我待。经济增速放缓一般是调结构的最佳时机,同时我们面临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加快结构调整的压力和动力进一步加大。
第六,地方财政金融风险开始显露。最近,社会各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债务风险心生疑虑,中央正在加以规范和清理。我国财政整体状况健康,有能力处理好地方债务问题,关键在于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良性循环机制。
此外,有些境外上市公司质量需要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也需要按照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化。有效解决这些国内经济问题并应对外部挑战,既需要加大相关工作力度,更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创造更适宜的制度条件,增强经济肌体的抗风险能力。
短期宏观调控应继续加强和改善,中长期改革和经济转型更需抓紧
短期看,明年经济政策的取向可以作如下考虑:保持宏观调控基调不变,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协同,进一步控价格、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带动投资结构调整;注重发挥竞争政策的作用,推动金融改革,切实改善小型微型企业融资环境;改革能源供给和资源价格体系;继续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稳定和改善进出口政策和对外投资政策,以开放促改革、促转型、促发展。
中长期保持经济健康发展,根本上要靠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且明确提出了5个要点: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是对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我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对于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未来经济转型的主要目标应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保护环境。为了使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一个较为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定为7%,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7.5%的预期目标。同时,为了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增幅预期确定为大于7%,与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同步,比“十一五”规划提出的5%的预期目标明显提高。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主要包括: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GDP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见,改善民生、保护环境是我们推进经济转型的主要目标。“十二五”开局之年很快就要过去,今后4年必须加大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力度,确保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佟胜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