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财政加保险撑起老区民生保护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4 20:43 来源: 中国财经报

  ——福建龙岩探索出“三农”综合保险等多项“全国率先”,全力发挥财政惠农资金带动效应

  □ 本报记者 夏祖军 通 讯 员 陈锦洋 李旭琴

  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房统保,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人口自然灾害公众责任统保,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在全国首试“三农”综合保险……在革命老区福建省龙岩市农村,一个由“政府搭台,公司运作”,覆盖农村经济社会各主要环节的市场化新型防灾减灾机制已初步成型,并实现了农民获得实惠、保险公司赢得发展和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三赢’局面。

   “把新增财力更多向民生短板倾斜,特别是向资源稀缺的农村倾斜,并采用科学化的手段放大财政投入效应,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有幸福感,这是我们财政为民理财的职责所在。”龙岩市财政局赖永龙局长如是说。

  小保费保出农民大实惠

  龙岩地处闽西山区,气候复杂多变,暴雨、洪水、雷击、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经常会有农民因灾返贫。为了对抗频发的自然灾害,建立完善的“三农”保障体系,龙岩几度进行探索。

  2006年3月,龙岩在全国率先推出全市农房统保,由市县二级财政支付保费380多万元,统一为全市67万多户农户(每户5.88元)办理了住房保险,共提供了33.8亿元的农房风险保障。同年6月份,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了龙岩,许多家农房倒塌。温家宝总理亲临灾区一线,当看到住房倒塌的农户每户获保险理赔3000元,而保费只有5.88元的时候,他甚感意外和欣慰。

  随后,农房统保在福建省推开,毗邻的浙江、广东等省也借鉴龙岩经验全面实施农房统保。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显示,农房保险将有望在全国推广。

  2006年9月,龙岩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农村人口自然灾害公众责任统保,现覆盖面达100%。该项保险荣获年度中国“最具市场影响力保险产品”和“最佳责任保险产品”两项称号。

  “我们2007年6月推出的‘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不用农民掏腰包,按每人每年3元的保费统一由财政买单,对农民治病超过‘新农合’补偿封顶线至15万元之间的费用,由保险公司按照不同比例补偿,最高赔付金额为10万元,大大减轻了患病农民的经济负担。”龙岩市委书记张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此外,森林保险、水稻种植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龙岩市也实现全覆盖。今年,该市还在所有种烟乡镇全面推广烟叶种植保险项目,保费由市、县两级财政补贴30%,市烟草公司承担50%,烟农承担20%。

  “三农”综合险“古田试验”

  2009年5月22日,在著名革命老区上杭县古田镇,全国首个政企合作三农综合保险示范区建设启动。除已开展的各项保险外,古田镇还试点开展了小额农村家庭财产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民小额信贷保险,外出、外来务工农民小额保险,露地蔬菜种植保险,日光温室、大棚保险,乡村干部养老保险和农民养老保险等,总计有14个险种可供农民自愿选择,形成了集人财物于一体、全方位、多层次的三农综合保险服务,基本涵盖了农村社会民生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

  “业内人士把这个项目称作‘农村保险超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农民真正用得着、买得起”。龙岩市农办主任刘友洪说,14项保险,保费一般在几元到十几元之间,财政还按农民选定的不同险种,第一年给予20%-50%的保费补贴,以后逐年递减,引导农民参保。市、县两级财政当年出资50万元作为古田“三农”保险保费配套补贴。

  2010年1月,古田镇赖坊村的村民赖金星在检修农用车时发生意外当场死亡。古田镇保险站的员工立即勘察理赔,及时将人身意外险8万元和小额意外险1万元给付家属。赖金星的父亲赖子荣说:“‘三农’保险实在是太好了。没有发生这件事以前,我以为保险就是收钱,现在知道保险是实实在在管用的。”

  2010年6月的一场暴雨,让家住古田镇上洋村的张前生一家“因祸得福”――他家的土房在暴雨中坍塌,为此,他领到了近2万元的农房保险金,加上政府的灾后重建补助,他很快盖起了现在住的3层楼房。而他当初缴的保费仅有7.5元。

  目前,在农房统保等6项原有政策性涉农险种覆盖率均达100%的基础上,古田“三农”综合保险覆盖全21个村,其中18个村人人参保;全镇“三农”保险保费收入214.4万元,提供保险保障达21.6亿元,人均保障金额14.4万元,大大超过全国、全省平均保障水平。

  2011年初,龙岩市政府下发了《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方案》。方案规定,财政补贴保费,第一年补贴50%,第二年递减到30%,第三年递减到15%以内。“我们准备用3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13年,实现‘三农’综合保险的全覆盖,也就是让我们龙岩220万农民都能享受到全方位、多领域的风险保障机制。”刘友洪说。

  “三赢”局面:提升农村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依托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及地方政府政策支持,通过政企联动合作,开展‘三农’综合保险的工作实践不仅让农民获得了实惠、还初步实现了保险公司赢得发展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龙岩市财政局农业科邱启荣科长深有感触地说,“三农”综合保险真正提高了农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据统计,从2006年至2010年,保险公司累计支付“三农”保险赔款1.3亿元,通过保险机制,财政补贴实实在在惠及到了广大农村和农民兄弟。

  “涉农保险已成为我司业务发展最大的增长点和亮点。”中国人保公司龙岩分公司总经理陈贺说,通过“三农”保险业务的开展,更好地搭建了公司与广大群众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公司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龙岩市财政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考核、出台支持政策等手段引导“三农”综合保险发展,而将保险产品开发、承保理赔操作等内容交由人保公司专业化运作,初步建立起了“政府搭台、公司运作”的联动合作机制,实现了财政系统、涉农系统与人保系统的有效对接,并形成了工作合力,大大提高了农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三农”综合保险体现出政府的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党和群众中架起了血肉联系的桥梁,成为农村经济的“助推器”、农村和谐的“稳定器”。

  “饱带干粮晴带伞”:放大了财政支农效应

  龙岩市委书记张健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政府不可能一夜时间做出一个大蛋糕,蛋糕做大要有过程,但‘三农’保险的推出使财政资金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他算了一笔账,如果财政给每个农民单纯补贴20元,对他们解决问题而言是杯水车薪,但如果把20元作为农保费投入,由此建立市场化的新型防灾减灾机制,那就会产生高倍率的放大效应,每个农民因此会获得高达25万元的风险保障。

  据统计, 2006年-2010年龙岩市相关保险机构涉农保费总收入16853万元,其中各级财政保费总补贴14187万元,5年各级财政保费总补贴与农业风险保障额6822.77亿元之比为1∶4809。这是其他任何农业财政投入效率和政府资源配置效率所不可比拟的,说明了保险机制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乘数性放大效应极其显著。

  “我们财政全力支持推广‘三农’综合保险,就看在它具有‘饱带干粮晴带伞’的保障作用。”赖永龙表示,龙岩老区竭力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民,将“财政民生”变成“社会民生”,将“事后救济”变成“事前投保”,调动一切资源来保护“三农”利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