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护航 中国企业如何加快"走出去"步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5 07:2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十周年。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快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谋发展。十年来,中国企业做出了许多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在未来发展中,如何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迈上新台阶?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走出去”该怎样应对新的格局?本报今日特推出专题,对这些问题逐一做出分析。
金融机构鼎力合作将成为“走出去”助推器
■本报记者 李木子
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把“走出去,引进来”作为重要内容。在保证出口稳步的同时,企业直接“走出去”的脚步更要加紧。
三大难题
催生金融服务需求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近600亿美元,汇丰预期,这一数字将在未来3至5年内翻一倍,2010年海外对中国直接投资超过千亿,按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速度,中国不久有望成为资本输出国。
从表面来看,中国的“走出去”进行的颇为顺利,然而,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逐步深入,各种不足各种问题也日益凸显。
国家外汇管理局管理检查司司长王允贵表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有三大难题。
一是融资难,中国企业的自有资本到境外以后,没有中国的银行跟进;同时很难得到对方金融机构的授信。大量民企在境外进行金融活动相当困难。就此,外汇管理部门不断进行内保外贷,也带来相当多的债务。
二是,对投资目的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文化不了解。大量企业的境外投资有很大的盲目性,认为国内不好做,就出去做,实际上出去也做不宽。我们需要像重视出口一样重视对外直接投资。出口和对外投资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口必然转向对外投资。我们还需加强制度建设,成立类似海外投资促进局这样的机构,全盘协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面临的各类法律、文化问题,帮助企业更快地走出去。
三是,缺乏合营竞争力。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并非基于所有权优势的竞争,希望能找到产业竞争优势。但实际上,出去后发现市场难做,技术难以学到。现在大量民企在境外困难重重。
缺位的金融服务成为掣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因素,“走出去”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要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金融服务作为坚强后盾。
“走出去”
需金融机构鼎力扶助
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急剧扩大、资产份额的快速提升,中国企业跨境收购的失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排名,2003-2005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绩效指数(OND)为1.139,全球排名第67位,总体绩效排名居后。
与“走出去”战略相配套的资本运作和金融机构相对缺位,是阻碍“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美元近年不断贬值,大大增加了中国海外投资的金融风险。传统上中国投资海外企业,从国家政策银行取得人民币贷款,购买国外资产,获得美元受益。由于内地金融机构只局限于传统的对冲工具等并购支付手段,难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外币特别是美元贬值的趋势下,海外资产、投资回报变相缩水,从而承受了因汇率剧烈波动而带来的巨大损失。
目前,我国的银行正在结合自身的优势特点,摸索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加速了人民币区域化的使用,使之在区域贸易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形成以来,为满足中国“走出去”企业在东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国银行加快产品创新,运用多种特色金融产品为机电设备出口、船舶制造、国际工程承包以及对外劳务输出等行业的“走出去”企业提供配套支持。
2010年,中国银行在广西设立了“中国银行中国-东盟人民币业务中心”,今年又在新加坡设立了中国银行大宗商品融资中心及福费廷中心。目前,中国银行在东盟地区的所有海外机构均已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截至目前,中银集团开立跨境人民币清算账户500多个,开户银行遍布亚、欧、美、大洋洲和非洲,其中,为东盟国家地区银行开立人民币账户57个,覆盖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等7个东盟国家。
与中国银行一样,工商银行一直致力于为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搭建更加直接、便捷的桥梁。东盟是工商银行推进国际化发展的第一站,工商银行1993年在新加坡设立第一家海外机构新加坡分行。目前工商银行在东盟地区构建的相对完整的服务网络。
无论是中国银行还是工商银行,在自由贸易区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主要集中在贸易结算业务上,此外,其他的金融措施并不多。也就是,在“走出去”的终端服务到位,但是在“走出去”的起跑线上发挥的作用有限。
进出口银行则是根据自身特点,在摸索扶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道路。进出口银行在国内金融机构中第一个与文化部等部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出台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发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含动漫)出口信贷、旅游文化国际化贷款等新品种,支持了深圳华强文化产品出口、俏佳人传媒公司收购美国国际视听传播公司、扬州瘦西湖旅游文化国际化等一大批文化出口和“走出去”项目,扶持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产生了明显的示范带动效应,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效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进出口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李若谷表示,不断开发推出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制定完善更加符合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发展及融资需求特点的信贷政策。将文化产品和服务(含动漫)出口信贷、旅游文化国际化贷款等新品种,与传统出口卖方信贷、境外投资贷款等产品相结合,打造较为完备的支持文化出口与“走出去”的融资服务体系。整合业务资源,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带动更多的商业金融机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支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适应。
(责任编辑:袁志丽)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到海外设立分行成为国内银行的必经之路,然而,到海外设立分行的模式麻烦、费用高而影响不大,因此内地金融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采用在海外资本市场收购透明度较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金融市场,作为进军海外的跳板。但国内金融机构对海外金融业的很多业务和流程还是一知半解,即使雇用了海外最好的金融顾问,帮助其进行尽职调查,依然难以发现漏洞。因此缺乏并购经验,过高估计收购企业估值,造成了预期利润率的降低。
与相对成熟的外资银行相比,我国银行在扶持中国企业走出的道路上还显稚嫩,这也就使得我们要向外资银行学习经验。汇丰银行在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去中,为中国的银行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
当“走出去”的企业需要制定海外市场的融资方案、海外兼并收购安排时,客户无需重新花时间解释自身的业务和经营情况,而是由汇丰中国的客户经理和海外的经理直接做联动和沟通,境内外网络和人力资源充分共享,令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与此同时,汇丰中国还保持和海外分行充分互动,和汇丰中国有往来的客户到汇丰的海外分行,当面对一批新的客户经理时,都被当成“老朋友”看待,确保服务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汇丰银行调查发现,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方向主要包括采购技术和品牌以增强竞争力,为产品建立海外分销网络等。这些发展方向将带来更多跨境兼并收购咨询、融资咨询、以及其他高附加值金融服务的需求。
五方面
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
金融支持对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来说必不可少,但同时,其他相关方面的完善,对于“走出去”同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允贵认为,我们需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让非公经济能在产业大军中获得一席之地。在国内能够确实获得一些独立知识产权,到国外才能促进相关市场。同时要打破国内行业垄断,还需对非公经济进行引导。国务院批转非公经济的相关政策要进一步落实。同时要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总之,如果想提高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要解决体制和机制问题,深化改革,使中国企业真正在国内市场取得全球的竞争优势。
李明光表示,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我们的企业在理念、人才、跨国经营方面存在差距,需要增强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要正确认识外部世界,跨国投资已经跨文化、跨制度、跨生活习惯、跨待人接物等,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二是,要正确认识“走出去”的目的不仅是赚点钱拿回来,而是要在当地长久生存、发展下去,这是“走出去”的本意。三是,要正确认识理解社会责任问题,这是企业能长久走下去的重要因素。修路、建学校等只是部分,关键要让东道国感觉舒服,要了解它的利益需求、各界的诉求,这是要下大工夫的。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占颂也是“实践出真知”。他说,从我们海外项目20多年的经验看,遇到的最大风险是政治和汇率风险。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控制,跟国家平台分不开。中国企业“走出去”,政府必须要搭台,企业才能唱戏,政府一定要有大的政策性支持,企业才能走得远。
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转型,有五点建议:
一是要深化政企分离,必须要有一些机构的推动。
二是企业考核制度的配合。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有三年的考核制度。对于投资性的项目,需要审批、前期规划、设计、市场考察等,因此当期的利益体现不出来。解决投资业绩考核的问题,需要国家、管理董事会等层面出台特别的政策。
三是增强境外投资的风险控制、意识以及相应的对策。
四是专业团队,项目团队非常重要,项目团队的水平以及项目团队对企业的忠心、对国家的忠诚度更重要。
五是需要完成一些相应的机构和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诚认为,外汇储备也可以成为帮助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他说,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对于应付临时性国际支付和稳定汇率所需要的水平已经绰绰有余,我们应该扩大外汇储备运用领域,提高投资收益,除购买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产品、大宗商品、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之外,尽可能鼓励我国大型企业走出去,扩大海外商业性投资。
从“治本”的角度考虑,丁志诚教授说:“巨额的外汇储备是国家长期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导致的结果,一些过去十分合理有效的规则放在当下则有些落后和扭曲,须改革外汇储备的生成机制和管理体制,政策引导和金融监管同时到位。”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从本世纪初开始,所有的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阶段,各国外汇储备管理都从以流动性和安全性为主的被动战略变为更加重视收益性原则主动的主动战略。例如运用外汇储备进行股权投资,利用衍生工具进行市场的套期保值,将部分外汇储备交给商业机构代理投资等等。
“十二五”期间,国内外环境有利于外汇管理改革的稳步推进,同时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的压力也会持续增加,如何控制外汇储备在合理的规模,并使其产生最大化经济效用,减少风险是我们必须面对又亟待解决的命题。
(责任编辑:袁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