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国人打交道得会"讲故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5 07:4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王金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研究生
6月16日,IBM公司推出了“全球人力资源暑期实习”项目。该项目通过在各国著名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习,为企业未来发展建立战略人才储备。我有幸成为该公司在全球招募的30名实习生之一,与其他国家的大学生一起体验、交流。
我们被分成4个小组,每组需要完成一个IBM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商业课题。我们小组的议题是“并购和外包过程中的职位分类与薪资体系”,项目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开展头脑风暴提出优化并购流程的建议,开发相关的培训材料。组织方为每组安排了一名专家作为“导师”,提供各种专业辅导和支持。
项目开始不久,中西方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别就显现了出来。我国实习生都比较含蓄,讨论问题习惯先从整体出发制定大的框架,然后再向框架里填充具体内容。西方人则很直接,无论对错,他们都敢表达,在思路上倾向于从小素材着手,先累积具体内容,再描绘出一个整体图景。
在个人陈述环节,我国实习生习惯事先做充足准备,将各种数据、图表收集好后,以PPT的形式有条不紊地展示出来。而美国实习生喜欢即兴发挥、自由发言,思维通常比较天马行空,但往往会有不同于常理的观点迸发,而且能够引起激烈的争论和深度探讨,推动项目向纵深发展。我们常常因为见解不同而争论不休,更多时候则会因多元视角碰撞后所产生的灵感而欣喜若狂。
在与美国人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个个都是“讲故事”的高手,非常善于将自己的观点融入精彩的“故事”之中,并将其作为例证来说服别人。这种表达方式已经成为美国人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在美国人眼里,讲故事不仅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好办法,更是展示文化“软实力”的最易为人接受的手段。大到国家形象宣传,小到个人观点陈述,生动的故事往往比抽象的原则、立场更能快速、有力地传达信息,给人愉悦和感动。
我了解到,美国很多州每年都会举行故事节,有些大学还开设了讲故事的课程,甚至还会设立有关的博士学位。“会讲故事”已经成为与美国人迅速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技能。后来,我们的培训项目之一“领导力大讲堂”也专门设置了“领导故事学”课程。我也开始尝试举例自己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
工作之余,为了让每一名实习生充分了解IBM的发展历史和企业文化,公司还组织我们参观了位于各地的研发中心、博物馆和客户体验中心等,并安排我们与人力资源管理高层进行晚宴、研讨会等。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参观位于纽约州阿蒙克市的总部大楼,与国内企业动辄几十层的宏伟建筑和豪华的内部配置相比,这座被绿树环抱的三层小楼显得低调、含蓄又不失现代气息。
它的办公设施古朴典雅,十分人性化。我们进入高管办公室,不需要经过重重门禁,总部大楼餐厅也没有所谓雅座或者包间,所有员工都在同一餐厅用餐。我们偶尔还会遇到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的残疾员工,他们能独自方便快捷地到达大楼的各个角落。
我们十分好奇这座小楼何以能承载IBM庞大的高层管理团队的办公需求,讲解员用一个故事给我们作了解答——公司的第二任CEO小沃森先生,对这座总部大楼的设计师说,“我希望大楼能传达这样一种理念:我们的绝大部分人员和精力都应面向市场和客户服务,而非闭门决策。”这种客户至上的理念或许是IBM能够屹立科技巅峰,百年不倒的“秘诀”。
项目完成后,我们所有成员再次来到IBM总部,向负责人力资源的高级副总裁们汇报项目成果,并回答他们的各种提问。这些资深专家平易近人,非常愿意倾听我们的新鲜观点,也乐意花时间将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组织文化传递给我们。汇报结束后,我们还须参加与高管的一对一面试,每次面试时间长达一个小时,主要以“故事”和案例的形式来回答各种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全面考察我们的胜任能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林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