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社评:核心技术缺失不该是差钱的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26 21:21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中国航母近日试航的消息让国人振奋:我们的国门终于有了“魁伟”的卫士了。但针对大型军用船只“中国心”的缺失,却让“军迷”们颇为郁闷,而涉及航母核心技术的重型燃机研制受阻原因却被一些人解读为“差钱”就更加令人费解了。

  如果说,在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人“差钱”,那一定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援华顾问撤走后,我们的航空技术和军工领域出现的窘况。“一穷二白”是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研发高科技最普遍的形容词。当时我们的科研人员饿着肚皮、挨着批斗、甚至冒着国外反动势力的炮火威胁研制出了原子弹、发射了卫星,可以说不仅“差钱”,还“差人”,“差物”,“差环境”。如今,谁要说中国人“差钱”,一定会被外国人描述为“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笑谈。

  确实,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虽然如果把国库里的“余粮”撒向民间,恐怕不足以填足每一个中国人的肚子,但集中力量办几件影响国家命运的大事,我们后院库房里的这点银子还是绰绰有余的。因此,谈及核心技术缺失问题,显然不该是“差钱”的事。但现实情况却是,几乎在中高端机电、飞机、汽车及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领域的核心技术,我们都不掌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信息化蓝皮书》指出,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但目前许多部门适用的通用计算机CPU和基础软件90%仍依赖进口。

  相对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囊中羞涩”,如今的国人唯独“不差钱”。那么,造成核心技术缺失的现状问题中,我们到底“差”什么?

  一差产业规划与协调。由于中国的科研项目在立项、审批、执行等方面涉及发改委、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等诸多部门,往往出现立项与审批部门互相掣肘的问题,从而使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经常内耗在实施之前。

  二差创新主体。比如,原国家和部属科研院校所作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正在弱化,而企业却普遍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高校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减弱,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加之产学研合作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偏重于突破国外成熟技术的跟踪创新,这就造成了原始创新的基础薄弱。

  由此可见,在关乎经济未来和国家安全的技术领域,我们不该只把目光聚焦在差不差钱上,而更应在深层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比如,统筹核心科技项目的审批流程,提升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原创力,从而让那些核心科技领域的闯将们能够铿锵前行而无粮草短缺后顾之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