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围困 四方追堵 两派谈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0 03:40 来源: 都市快报最有价值财富新闻评选
记者 鲁莹
便宜、爽口的豆芽菜,是杭州人餐桌上的常客。每天杭州市场上大致要消费35吨豆芽菜,其中约有七成产自设在农民房的小作坊。这些豆芽菜小作坊用料不规范,存在使用生长素、增白剂等化学药剂等问题。
为整顿这些小作坊,余杭区专门成立豆芽菜整治管理办公室。这些天,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园区内就在追堵这些小作坊出产的豆芽菜,虽然每天城管工作人员都会没收数吨,但同样的追堵在第二天又会上演。
在食品安全受到空前重视的当下,对明知存在使用化学药剂风险的小作坊豆芽菜,为什么会难以根治?管理者对此形容,“小小豆芽菜,情况很复杂”。
便宜0.1元抢走七成份额
在2005年前后,杭州相继出现了两三家大型豆芽菜生产厂家。它们拥有卫生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还起草了豆芽菜生产的行业标准,一天可以生产几十吨豆芽菜,仅一家厂的产量就能满足杭州市场需求量。
虽然受到大厂冲击,传统的豆芽菜小作坊并没有因此消失。它们集中在良渚镇上的简陋农民房和大棚里,数量在一二十家之间弹性变动,几乎都没有执照。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豆芽菜市场交易所在的余杭区专门成立了“豆芽菜整治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豆芽菜小作坊的用料不规范,存在使用生长素、增白剂等化学药剂的问题。
虽然普通人家一周难得吃一次豆芽菜,但学校、单位食堂、快餐店却少不了这道菜。因为售价比大厂生产的便宜0.1元/斤,小作坊生产的豆芽菜在批发市场更受欢迎。以一个单位一周消费2000斤豆芽菜计,采购员从小作坊里采购可以省下200元。
根据大厂的估计,杭州市场上每天大致要消费35吨豆芽菜,而两家大厂实际市场占有率只有三成左右。
豆芽菜的江湖
杭州两家豆芽菜厂家,都是温岭人独资或者入股。其中一家的老总说,温岭人做豆芽菜这一行早,很早就完成了资金积累。现在全国建起的大型豆芽菜厂家,几乎都能看到温岭人的身影。在苏州、上海、成都、南京的大型豆芽菜厂中,温岭人或以独资,或以入股进入。宁波五龙潭蔬菜公司最早建起了大型豆芽菜厂,开始从日本引进设备。现在它已经可以向其他大厂卖设备了。
小作坊主几乎都来自福建。
一位来自福建松溪县的小作坊生产者已经在杭州经营了十多年。他说,现在杭州的20多家小作坊都是他和福建老乡所开,在杭州已经有多年历史。
建造一个豆芽菜厂,包括土地、厂房、设备等,需要2000万元以上的资金。而一个小豆芽菜作坊有亏有赚,最多每年可以赚20万元,“即使他们一年都赚20万,20家也不过400万元,不可能有资金建厂。”大厂老总说。
两派也曾有过合作,几年前大厂刚进入杭州时,曾有小作坊主认为前景不好,主动帮大厂卖豆芽菜。但因为定价有分歧,最终大家桥归桥,路归路。
双方协商失败
今年8月,在一番摸底之后,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园区管委会把小作坊主和大厂代表约到一起协商,建议小作坊主们关掉作坊。大厂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小作坊主手里有客户,他们关掉作坊,转为大厂的经销商。
结果双方都不满意这个一揽子方案。小作坊主经营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一年能收入20万元,有的经营不善去年还亏了,一致转成大厂经销商后,利益难以统一。
小作坊主们坚持的自主定价也让大厂难以接受。大厂豆芽菜批发价每天都是稳定的0.7元/斤,而小厂随行就市,卖不出去时0.3元/斤能出手,大雪天里也卖过1.5元/斤的高价。大厂表示这决不能接受,“凭什么我们卖低价,小厂就可以拿我们的货卖高价?”还有的大厂怕小作坊主打着自己的品牌,却卖自己的产品,砸了牌子。
在七八月间,公安、城管、食品、卫生、质监多部门的治理行动中,有些小作坊主因此转行,但仍有十二三家继续生意。没有市场经营所需的证照,小作坊主不能进入园区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转而在园区的马路上销售。园区管理人员清楚,没收治标不治本,“他们的客户都在手机里,只要一个电话就能供货”。
身份归属难题
余杭区豆芽菜整治管理办公室表示,豆芽菜到底属于蔬菜还是食品加工,农业部门和工商质监部门至今对此没有认定,造成监管存在难题。如果属于食品加工,需要质监部门发生产许可证;如果属于农产品,则不需要生产许可证。
在食品安全法施行前,豆芽菜大厂按照食品卫生法,从卫生部门获得了卫生许可证,获得了工商执照。而在施行食品安全法后,许可证的发出部门从卫生部转为质监部门。在蔬菜批发市场目前的农残检测项目中,豆芽菜加工可能使用的生长素、增白剂等化学药剂并不在农药检测范围内。
大厂们期待小作坊被关停。而一位小作坊主说,除非大厂给出合理的条件才关掉作坊,否则就一直生产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