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如何扩大进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01: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李萌

  出口,一直被视为提振中国经济的“强心针”,如今,中国贸易政策的航向正在调转,更大规模的进口被赋予新的使命。

  2007年,中国曾冀望通过“压出口”的方式来减少贸易顺差,降低了很多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但这一政策令众多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不堪重负。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出现的企业倒闭和关停造成的失业让“压出口”政策更加谨慎。因此,要实现“减顺差,促平衡”的经济目标,中国必须采取 “稳定出口,扩大进口”的策略,通过主动扩大进口来避免压力。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认清进口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扩大进口。

  长期以来,中国在外贸战略上偏重出口,忽视进口,使得进口贸易面临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进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初级产品进口较少,中国进口的重要资源主要用于生产,战略储备性商品进口少。中国近年来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占全部进口额的比重都在70%以上,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却不足30%。而美国每年进口的大量原油中,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马上加工利用,而是作为战略储备。

  中国对软性技术的进口也少,由于国外主要技术输出国对中国采取歧视性做法,核心技术进口更少,中国进口的关键设备大多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淘汰的产品,不便于及时掌握国际领先技术。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11253份,合同金额仅256.4亿美元。

  另外,出于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考虑,中国对一些重要的服务部门和行业(如金融)进行了严格的市场准入限制,使中国在服务进口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口1921.7亿美元,服务贸易占中国进口比重为13.8%,而世界服务贸易的进口比重为20%~25%。

  其次是在进口市场的选择上,中国的进口市场过于集中。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进口主要来源于日、美、西欧、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国进口市场扩展至东盟、韩国、中国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在中东、拉美、非洲、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进口额也大幅提升,进口地区格局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主要进口来源国的排名基本不变。一些发达国家垄断了先进设备的生产,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一旦国际局势发生不利于中国的变化,会造成国内进口成本上升,贸易条件恶化,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

  再次,贸易结构方面,一般贸易的逆差和加工贸易的顺差之间的矛盾依然较为突出。

  加工贸易的增值率很低,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其“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特点对进口的挤出效应大,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中国出口的增长,使中国的贸易失衡状况更为严重。

  面对以上种种情况,中国首先需要做的,是优化和调整进口商品结构。

  中国将重点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在这方面,欧洲、美国、日本这些贸易伙伴占中国进出口大概40%,中国将进一步扩大进口,同时减少由于产业结构分工导致的对这些国家的贸易顺差。产业方面,逐步放开对一些产业的准入管制,将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口。

  此外,中国将减少配件和中间品的进口,争取进口配件的本土生产,克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附加值较低的特点。

  而且,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长远看,国内对过于耗费土地和水资源的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将持续扩大。

  最后,中国还会进一步调整、优化进口地区结构:制定进口国别政策,实现进口来源渠道与进口主体多元化,通过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

  中国扩大进口是与欧、美、日双赢之举。随着中国市场逐渐开放,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高科技进口需求进一步增加,都为促进双边贸易平衡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数据显示,中国与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顺(逆)差数据,与不同国家单边限制对华出口政策的宽松程度相吻合。

  从2006年以来,高新技术类产品就一直占中国机电产品进口额的60%以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来源地前四位分别是东盟、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但是,从美国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份额却从2001年的18.3%下降到了2010年的6.3%。

  为了推进放大进口,中国已经在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完善鼓励进口的一些政策,促进进口的便利化。按照国内产业发展的要求,中国将结构性下调进口关税,这样有利于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扩大进口需求。

  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关税水平持续下降,但是中国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为9.8%,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之上,其中,农产品平均关税为15.2%,工业品平均关税为8.95%。中国将进一步降低部分先进技术设备和能源、原材料产品的进口关税,以降低进口成本,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口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资源和商品,尤其是要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和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作者系三星中国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