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吴晓波:江湖谁忆穆藕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31 18:50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吴晓波

  穆藕初出生在上海浦东一个棉商家庭,19岁就进了棉花行当学徒,终他一生,都与棉花纠缠在一起。

  “你好,吴先生。我叫穆家修,我的父亲是穆藕初……”几个月前,手机上突然收到这样的一条短信。

  今天的商业界,已很少有人知道穆藕初了。不过,在80年前,他却跟如今的张瑞敏、任正非类似,以管理而闻名全国。

  穆藕初出生在上海浦东一个棉商家庭,19岁就进了棉花行当学徒,终他一生,都与棉花纠缠在一起。33岁时,他深感中国棉纺业的落后,下决心到当时棉业最发达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读书,这一读就是整整8年。

  1916年11月,穆藕初把全球管理学的奠基之作、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于1911年的《科学管理原理》翻译引进到了中国。正是在这本书里,泰勒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理念。穆藕初曾几次拜访过泰勒,是惟一跟这位伟大的管理学家有过切磋的中国人。更有意思的是,穆藕初的中文版竟比欧洲版出得还要早。

  穆藕初学成归国后,当即与兄长筹集20万两银子创办了上海德大纱厂。一年后,德大生产的棉纱在北京商品陈列质量比赛中得到第一名,顿时一夜成名。棉纺织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产业,聚集了张謇、荣家兄弟和周学熙等众多顶级企业家,穆藕初后来居上。德大成功后,他先后筹建了厚生纱厂和郑州豫丰纱厂。回国五年后,穆藕初一跃与张、荣、周并列成为棉纱业的“四大天王”。

  与其他三位“天王”相比,穆藕初出身科班,对产业进步和工厂管理创新的贡献尤为突出。在经营工厂的时候,他先后写成了《试验移植美棉纺纱能力之报告》、《纱厂组织法》等长篇文章,对民族纺织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发起“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棉花试验场,大力推广种植美国的脱字棉。

  当时,中国纱厂的管理方式十分落后。穆藕初率先取消了工头制,改为总经理负责制。另外,他建立新式财务制度,把传统的流水帐改为复式结帐法,这也是西方财务制度在中国的第一次引进。在具体实务管理的基础上,他对泰勒的科学管理法进行了中国式的改良,总结出科学管理的四大原则:无废才、无废材、无废时、无废力。此外,他还概括出当经理的“五个会用”原则:会用人、会用物、会用时、会用钱、会利用机会。

  1928年,穆藕初出任国民政府的工商部次长,相继编订了众多的工商法规。这位深得美式商业伦理精髓的实业家认定,“在人事日趋繁颐,社会日趋复杂的现在,无论什么团体,都要以法治为本,然后有一定的轨道可循,有一定的规矩可遵。”

  抗战爆发后,穆藕初担任农产促进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了改善后方棉布急缺的情况,他发明了“七七棉纺机”,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为抗日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3年,穆藕初因罹患肠癌去世,简陋的奠堂之上,最醒目的一条挽联是四个字—“衣被后方”。

  中国这一百年,最大的特征就是善于遗忘。时至今日,后世商业界很少有人知道穆藕初了。他的名字偶尔出现,却是在八杆子也打不到的戏曲圈。穆藕初长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平生喜欢昆曲、书法、学佛、养鱼和斗鸟,是一个少见的才子型企业家。1921年,他感于古老昆曲的日衰,便赞助成立了昆剧保存社和昆剧传习所,今天我们还能听到昆剧,多半还拜穆先生的恩泽。

  那次,与穆藕初的公子穆家修在杭州见面,他告诉我,上海社科院和复旦大学等学术机构,将在11月中旬召开穆藕初管理学术研讨会,以纪念他诞生135周年。我专撰此文,以表达自己的敬意。

  穆公子学的是工科,不懂棉花,不擅昆曲,不过却也生得一表人才,虽至暮年,仍可见乃父当日丰采。

  作者:吴晓波(财经作家,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常年从事公司研究)

  联系作者请发:

  Email:wxb680909@gmail.com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