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力量助飞神舟八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00:51 来源: 中国企业报本报记者 万斯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10月3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总指挥部第五次会议研究决定,神舟八号飞船瞄准11月1日5时58分发射,10月31日实施运载火箭推进剂加注。
目前,参试各系统技术状态正确,系统间接口协调,地面试验充分,各类预案演练到位,飞行产品和发射场设施设备均处于良好状态,满足任务要求。
央企为国防事业保驾护航
作为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肩负着富国强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使命和责任。面对今年以“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为代表的重大宇航发射及科研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11所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对宇航型号质量与可靠性的再认识、再分析、再验证,彻底解决影响成功的关键瓶颈和薄弱环节,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高强密度宇航发射任务的全面完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马兴瑞表示,会全力以赴完成好集团公司承担的以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为代表的各项航天型号任务,为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天强国贡献力量。
钛合金紧固件,虽然看上去不起眼,但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多年来,钛合金新材料成为制约我国高端紧固件的短板。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精湛的制造水平,通过高端紧固件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航天科工所属航天精工有限公司打造的高标准基础紧固件,涉及数百个品种,连接起载人航天工程产品的钢筋铁骨,从细微之处确保交会对接的安全。据了解,航天科工提供的钛合金螺钉、螺栓,占载人航天工程用紧固件总用量90%以上,载人航天钛合金环槽铆钉、钛铌铆钉、铆螺母等紧固件产品,全部出自航天科工。
有专家表示,两大航天集团成为我国航天产业发展主要载体。航天产业属于投入产出比大、技术壁垒高、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目前主要集中在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军工集团,两大军工集团聚集了我国航天产业90%的资源、人才以及扶持政策,随着我国航天产业军用转向民用和商用,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将成为航天产业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载体。
神舟八号飞船涉及的公司数量众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中国建材集团公司在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相关项目研发方面,再一次体现了央企科技研发的领航作用,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硕果累累。
《中国企业报》记者从中国建材集团获悉,继四项技术成果成功应用到“天宫一号”上,所属中国建材总院、哈玻院、钟表所的六项技术成果也成功应用到“神舟八号”飞船,分别是中国建材总院研制的姿态控制系统石英玻璃、太阳能电池盖片,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研制的推进舱承力截锥、轨道舱安装支板和安装支架以及西安钟表所研制的返回系统362时间控制器。
肩负未来载人飞行使命
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孙雅度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飞船的每次发射,看似一样,但绝不是简单重复。”为了确保神八发射成功,发射场对诸多技术和设备进行了更新升级。
作为发射场系统的总体设计单位,北京特种工程设计研究院在天宫一号顺利发射后立即开展了对发射场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工作。孙雅度表示,新的设备和技术使得航天发射的可靠性大大增强,同时发射的准备时间也大大缩短。
事实上,神舟八号飞船与“神九”、“神十”一样都是按照载人要求设计的。“神八”上增加配置了图像记录设备和力学参数测量设备,能够记录下交会对接过程和飞船在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力学参数,有助于航天员地面训练和评价飞船的载人力学环境。通过这次飞行,可以验证改进后的飞船能否适应载人航天飞行的要求。
按照初步规划,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即建成载人空间站。
神舟八号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划时代的作用。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我国首次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验证航天器自动交会对接技术,考核改进后的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功能和性能以及工程各系统间的协调性,验证组合体工作模式,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虽然此次是无人飞行,但为明年的载人飞行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武平说,航天员太空锻炼设备、医学监测和健康维护设备等已经装上了天宫一号。据了解,这次载人航天工程空间交会对接需要研制生产两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其备份“天宫二号”,三艘飞船——“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按照交会对接任务的要求,要同步完成这5个航天器的研制生产任务。
据了解,2010年,中国完成了15枚火箭、20颗卫星的发射任务,总发射量仅次于俄罗斯,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二。“今年我们要完成20箭、25星的发射,应该还是世界第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袁家军说,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真正进入了高密度研制和发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