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继续购买EFSF债券欧债危机亚洲求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01:5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严婷
在本周的二十国集团(G20)戛纳峰会开幕前,欧洲当局的亚洲“募资”之旅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刚刚结束北京之行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首席执行官雷格林(Klaus Regling)周一(10月31日)表示,日本货币高级官员告诉他,日本将会持续购买欧元区纾困基金——EFSF所发行的债券。
然而分析人士指出,由于中国方面态度谨慎,雷格林的亚洲之行很可能不会立即显出成果。
欧元区纾困基金“嗷嗷待哺”
雷格林在与日本财务省主管国际事务的次官中尾武彦(Takehiko Nakao)会晤后表示:“日本政府将持续购买我们过去10个月内不断发行的EFSF债券,我们将就未来相关业务保持联系。”
此前,日本政府高层曾不断表示将支持欧洲解决欧债危机,日本当局将愿意购买更多EFSF债券,但希望看到欧洲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主权债务危机。
欧盟领袖10月27日在峰会上就解决欧债危机达成一致协议。根据会后声明,协议关键要素之一是将EFSF杠杆化4~5倍,从而拥有1万亿欧元的“火力”。
创建于去年6月的EFSF通过发债为那些陷入困境的欧元区国家的贷款融资。因希腊触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经扩散,EFSF已获准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为政府提供信贷并向银行注资。
此次扩大EFSF规模的设想之一是为那些在一级市场购买欧元区国家国债的投资者提供保险或第一损失保险。其二是设立一家新的“特殊目的投资工具”(SPIV),将公共和私人资金合在一起购买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欧债,从而吸引外汇储备充裕的新兴经济体投资。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宏观信贷策略主管Edward Marrinan在上周末的一份报告中指出,SPIV的选项要比保险选项更有潜力,因为后者过于复杂而且存在高风险。
他指出,有关IMF和多家主权财富基金参与特殊目的投资工具的讨论正在持续。这种参与可能会为EFSF提供额外资金并增加其“火力”。而成功筹集大规模的私人部门资金对于新EFSF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而言至关重要。
迄今,EFSF已经发售了两批5年期债券和一批10年期债券,发行时间都在今年上半年。
日本在今年1月和6月购买EFSF债券后,目前持有约27亿欧元的EFSF债券,约占总发行量20%。但目前尚不清楚日本是否有意对新的“特殊目的投资工具”注资。
日本首相野田佳彦10月28日曾提出含糊的承诺,表示他会协助欧洲克服主权债务危机,但未透露可能采取何种形式协助的相关细节。
不过,一位日本财务省官员周一表示,不确定是否会保持对EFSF20%的购买比率。若缺少欧元现金,日本或不会购买20%的EFSF债券,或难以将购买EFSF债券的比例提高到20%以上。
四成EFSF债券锁定亚洲
但眼下欧洲尚未制定出具体细节,且一些欧元区国家(尤其是德国)在扩大其对EFSF担保方面面临巨大政治障碍,欧洲正不遗余力地在全球推销EFSF债券。
由于中国等亚洲新兴经济体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到亚洲寻求支持自然成为欧洲的选择。
在访问日本之前,雷格林刚刚结束其中国之行。
10月28日,前一晚抵达北京的雷格林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表示,EFSF所发行债券的40%计划向亚洲投资者发售,其余60%将由包括欧洲在内的非亚洲地区购买。他表示,EFSF目前为止唯一的要求是劝说投资者购买债券。该机构正在设计一些衍生工具,但现在还没有成型。
雷格林还透露,此次中国之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即是寻求中国投资于“特殊目的投资工具”。他表示,投资者最初1/5亏损可能将获得保护,如果中国希望的话,所购债券最后可能会以人民币计价发行。
他表示,EFSF可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起探索建立“特殊目的投资工具”。他表示,中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设置购买EFSF债券的前提条件。雷格林对EFSF与中国拥有长期关系感到乐观。他说,中国有必要将其对外盈余进行投资,而EFSF债券颇具有商业吸引力。
但分析人士指出,雷格林的亚洲之行很可能不会立即显出成果,因为中国方面态度谨慎,而且此前就已强调将仅通过IMF以及与“金砖四国”另外3个国家巴西、印度和俄罗斯携手的方式来出资。
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上周五(10月28日)重申,中国对欧洲有信心,正等待有关投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新选项的细节,然后再做决定。他指出,希望EFSF关于政策工具的设计具备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这是落实欧元区提高EFSF有效性非常重要的方面。
朱光耀在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EFSF将中国视为重要投资者,但购买EFSF债券并不在二十国集团(G20)会议议程之上。
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论坛主席、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金立群此前在巴黎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主权财富基金追求的是风险调整后的最大收益,因而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者投资时更为谨慎小心。中国关切欧债危机形势,但在债务解决框架不明朗之前,中国不会买入高风险的欧债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