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云”能否化作文化春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05:44 来源: 经济日报刚刚闭幕的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数字化”和“云计算”是两大热门话题。与以往就概念谈概念不同,一批IT业专家和知名企业的加盟,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路径浮出水面。
“数字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说,已经成为生存需要。随着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如果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不进行“数字化”改造,很可能就会被边缘化。同时,“数字化”便于信息传播、接受和加工的特性,还可以帮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覆盖面和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因此,我国早在新世纪初,就开始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图书馆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2002年起,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几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已建成了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累计为9.6亿人次提供了服务。“十二五”开局之年,文化部和财政部启动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把数字图书馆向地方各级图书馆延伸。
在数字化进程中,一些新出现的问题也开始困扰文化工作者。例如,基层缺少信息技术人才,难以应对电子阅览室等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地在数字化过程中采用的设备、软件规格不同,造成与其他地区信息交流的障碍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数字化”的好处就无法真正体现。
“云计算”的概念就是这时候进入了文化建设者的视野。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资源池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可以经由网络无限扩展,可以随时获取,按使用付费;同时也可以通过统一平台进行管理和维护。这不仅能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遇到的技术性问题,从长远来说也符合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文化部门敏锐地意识到了数字化发展的新动向,这也是此次年会邀请IT企业参加的主要原因。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于群表示,本次年会想了很多办法,目的就是要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家“拉”进来,让他们为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技术和产业等各方面的支持,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结合、携手共赢。
相当一部分IT企业也是有备而来。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袁谊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满满,“思路已经清晰,目前遇到的问题慢慢都会解决。”自2005年起,浪潮就参与了多个省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到2010年已有超过1万台服务器应用于30个省份。在袁谊生看来,“对文化来看有很多新的东西,其实就是从其他行业向这边的一个大规模的复制,只是内容上有所不同,需要熟悉一下。”
作为一个庞大的运作体系,数字“云”要想在公共文化领域发挥作用,需要各个环节的配合。此次年会在广泛开展“数字化”和“云计算”学术讨论的同时,还组织了以IT企业为主的现场展览,使各个环节的技术进展以及与文化建设结合的可能一览无余。
在整个系统涉及的不同专业领域内,已经都有了先行者。北京捷成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规划部经理冯津介绍说,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系列适用于图书馆、文化教育、档案管理等行业的图音视文献数字化系统,目前产品已经服务于国家图书馆、北京档案馆等。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网络技术研究中心博士蒋海对记者说,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个大工程,随着覆盖面的扩大,遇到新问题十分正常,重要的是不同的机构和企业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果说令人振奋的“云”计划还有什么障碍的话,那就是基本环境的建设。资源共享建立在网络资源整合的基础上,随需取用意味着不同的参与者需要合理的利益分成。“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关键领域还缺乏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的标准,导致部分已建数字资源无法利用,甚至永久消失。各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之间还存在分歧,难以实现统一互用,影响了各资源系统之间的统一检索和跨库操作。”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说,应当加快完善规范标准体系,加强协作机制建设,“形成无处不在的数字图书馆之云”,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获取数字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使数字图书馆服务的双向性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不少IT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在其他行业信息化过程中,都曾出现过先建设再统一的情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公共文化服务应当从现在开始着手顶层设计,争取文化领域的数字化建设能够一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