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房地产市场迎"窗口期" 限购政策不会放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1 10:27 来源: 中国网限购式调控正进入一个相对集中的“效应显现期”,市场博弈加剧;同时,业内主流观点对未来趋势判断近乎一致——限购政策不会放松
房企洗牌开始
当前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也恰处在并购加剧、行业集中度加速上升这样一个历史时期
房地产调控持续发酵。
限购、限贷紧缩式调控持续一年之际,房地产融资通道和销售出口遭遇双重挤压,一系列“拐点”征兆陆续出现。
但这次“拐点”并非率先表现为价格的大幅下调,而是先从行业内的整合开始,即房企之间的并购、重组持续加剧。
房地产行业正呈现一波并购热潮
9月12日,总部设在杭州的香港上市公司绿城中国开始卷入接连不断的舆论风波。
先是业内盛传海航集团欲以30亿元的“非常低价”对绿城中国进行收购,由此引发媒体对绿城中国高负债(净资产负债率超过160%)的关注;随后,有外媒披露称,银监会已介入绿城中国旗下相关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调查。此消息导致了绿城中国股价接连遭受重创,同时连累万科、保利等众多上市房企股价纷纷跳水。
短短半个月时间,因上述舆论风波,绿城中国股票市值蒸发超过30亿元。在此期间,还一度传出绿城中国考虑退市的消息。老板宋卫平在回应媒体时也放出狠话:如果通过“售房和腾挪项目回笼现金”仍旧无效自救的话,“就将房价降到底,卖光之后就彻底退出房地产行业”。
代理顾问机构中原地产近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房地产企业累计股权并购数量有据可循的已达87宗,总交易金额达256.65亿元,与去年同比分别增长42.6%和106%;仅9月份一个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成规模的股权交易就为7宗,成交金额达27.95亿元。
上市房地产咨询机构深圳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则表示,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并购、重组大部分都是发生在非上市公司之间,信息不公开也不透明。因而实际上发生的房企并购案数量要远多过上述统计。
陈劲松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业内的通俗说法是,中国房地产企业实际数量有3万家(最高时曾至8万家),但“真正活跃的、还在干活的”全国估计仅有1万家左右。其余绝大部分都是“有地不干活”或者“一个项目没完没了地开发”的“休眠公司”。
恰是这类“休眠公司”,在市场好的时候自主开发获利;市场低迷时,就待价而沽、伺机寻求并购。
在陈劲松看来,今年房地产业调控形势严峻,房企并购案例还将持续增加,“即便全年超过100例也很正常”。
持有类似判断的业内人士不在少数。
当前银行信贷事实上已对房地产行业收紧,股市又持续低迷,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管制政策也晦暗不明,再加上限购下的成交量持续萎缩,房地产业企业输血、造血的功能尽失。这对于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而言,无疑是生死考验。
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房企负债总额已突破万亿元,同比上涨41.29%。其中绝大部分是流动性负债。
民生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首席分析师董续勇则介绍,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投资信托业务增长迅速,规模高达1700亿元左右。这项昔日非主流地产金融产品,如今却成为众多房企的“救命融资”。
正因如此,有业内人士预言,今年底至明年初,房企资金链危机将进一步加深。届时,房企间的并购重组将渐入高潮,牵动行业的并购“大事件”,将从传闻走向现实。
并购还是合作
如果以深圳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所说的“国内房企实际数量1万家”计算,即便全年发生100例有忌循的房企并购案,仍然只占总量的1%,仍属“小概率事件”。
鉴于此,一些业内人士对当下的房企并购持续增多现象抱谨慎态度,认为就目前规模和表现而言,仍属常态,还远未成气候。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研究中心总经理陈啸天认为,中国房地产业出现大规模并购需要几个前提:其一是市场形势急剧恶化;其二是整个经济体中利益相关方对房地产业集体不看好,出现大规模甩盘、清仓;其三是行业内大规模的技术改进、升级,致使落后产能淘汰。
“但目前全国房地产业主要经济数据还在增长。即便是遭遇持续调控,今年前8个月全国商品房成交面积仍然比去年同期增长13.6%。同时目前的现实是,地方政府依然依赖房地产解决大部分财政收入问题。”陈啸天说。
至于技术升级,陈啸天认为,“这种情况在IT产业中常见,但在技术含量较低的房地产行业内却不易发生。”
陈啸天表示,除了以上几种情况,重大的外部条件变化,也会带来行业内的巨大调整。如哥本哈根会议确立的低碳原则,直接影响到一系列能源依赖型产业的调整。国内房地产业虽然也曾一度炒作“低碳”概念,但还未上升到对行业自身的调整层面。
陈啸天认为,尽管房企并购案例持续增加,但中国与真正的房企大并购时代还相距甚远,现在就说房企并购潮已经到来,显然有炒作、放大之嫌。陈同时认为,由于此轮调控大规模推动保障房建设,在事实上明显压缩了商品住宅用地的供应量,由此导致住宅用地二级市场交投活跃,这才是近期房企并购增多的主要原因。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房企并购加剧实际上并非始自今日。
自2005年房地产持续调控以来,受地根、银根收紧和地价上涨影响,国内二级土地交易市场渐趋活跃。一手通过招拍挂、从公开市场拿地,一手进行二级市场的项目收购、股权投资及合作,目前已成为一些大型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常态。
万科集团几年前便开始介入联合拿地、股权收购等合作开发模式。2010年,万科年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比7年前增长近20倍,成为国内首家千亿级上市房企。诸多业内人士认为,万科之所以能快速突破千亿,与其奉行的“合作开发”模式密不可分。
万科集团相关负责人在回复《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采访时证实,“2010年,万科新增的项目中有约七成是通过合作方式获取的”。对于合作,万科近年来一直保持开放心态,善于和包括土地、资金在内的各类资源所有者进行合作。
在万科看来,合作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既可以使公司经营范围拓展到更多的细分市场,减少个别市场未来变化的不确定性,有效分散风险;又可以借助合作方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减少万科的资金占用,提高项目开发效率。万科的很多合作项目均可以收取一定幅度的项目管理费,相当于输出品牌和管理,以“轻资产”投入为股东换取回报。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并购快速扩大了企业经营规模,使公司集中采购的规模也同时扩大,增强在采购环节的议价能力,体现规模效应。
在上市房企佳兆业董事局副主席、总裁黄传奇看来,当前一部分房企并购案发生的前提,并非如外界想象的因为某些企业“资金紧张、活不下去了”,而是房企之间出于专业分工、优势互补的需要进行的合作开发。
黄传奇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一些成熟的区域市场,如深圳,房地产行业内的专业分工已经很明确。“有的人是专门做地的,有的人是专业建房的。建房的人不愿意做地,因为拆迁、整理太费时间,还不如谁把这个地弄干净,我就和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