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2 01:2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戴险峰

  在本栏前文《经济增长(一)》中,笔者通过对GDP构成、短期经济需求波动及长期经济产能形成等方面的阐述,明晰了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分析框架。围绕GDP的四大构成因素: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发展前景,在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它们的地位及所起到的作用有哪些区别呢?

  美国的经济增长

  发达国家GDP构成中,消费最重要,大概都在2/3以上;投资大概在15%到20%;政府支出占20%左右;净出口占GDP比例不大。分析GDP各项构成,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短期内可能会持续低迷。

  以美国为例,因为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危机以来几乎一直在9%以上),以及长期不振的房地产市场,个人消费(美国GDP最大构成)很难形成GDP的强劲增长动力。伯南克在评价“QE2”时明确表示,QE2带来了股市上涨,其财富效应增加消费,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所以QE2是有效的。但是股市本身应该是反映经济现实。靠货币推动股市,然后再带动消费推动经济,这其实是一个没有坚实基础的链条。

  投资是GDP波动最大的部分,但是美国推行的低利率政策目前并没有形成什么投资需求。在对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及个人都很难下决心进行长期的投入。大家考虑的反而是去杠杆化。

  不久前刚刚上演的美债危机则意味着,美国的政府支出也难以继续其刺激经济的作用。在这次复苏中,净出口的好转反而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尽管欧洲的经济与美国有细微不同,而且欧洲各国情况也有所不同,但是其经济从GDP构成来看,与美国有相似的特点,在短期内难以有根本起色。

  在对美国经济短期增长不抱太大希望的同时,并不能因此下结论说美国从此走向衰落。一些经济长期增长要素,如科技、资本、人口等,对美国其实都是正面的。由于其先进的科研水平及环境,美国在吸引高端人士方面尤其具有竞争力。这样就形成了美国在科技创新方面遥遥领先的优势。从人口发展角度,美国也有相对优势。目前美国的人口增长率为0.97%,是中国的两倍。先进而强大的科研能力、人口发展的相对优势、对高端人才的吸引,以及完善的社会法律制度,这些都是技术进步的动力。

  科技进步,再加上充足的资源与资本,美国的长期经济发展其实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

  以上分析框架同样可以用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前景。

  过去10年,中国GDP构成中,消费一直在下降,从2000年的62%一路降到2010年的4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及全球的平均水平。而投资则一路上升,从2000年的35%上升到2010年的49%,大大超过发达国家百分之十几的水平,反映出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严重依赖。在政策刺激作用下,投资对于中国2009年GDP的增长贡献高达91%。中国GDP中净出口长期高于10%,也反映出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同时,中国的出口却屡创新高。不过,由于进口的增速,净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贡献已经越来越小。

  政策方面,政府目前所进行的宏观调控以及高铁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意味着投资在短期内应该不会像2009年那样得到支持。

  消费方面,政府已开始着手发展消费,但其发展过程将是长期的、缓慢的,很难成为中国经济短期的增长动力。

  而中国持续的贸易顺差已引起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贸易逆差国的反对。而中国的出口份额不断扩大,最终也要进入瓶颈,巨额外汇储备则带来另一个不均衡。因此,出口也很难像以前那样成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动力。

  从GDP构成来看,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短期内面临压力。但是,这里很多压力是政府主动选择的结果,而政府在投资方面则有强大的调控能力,随时可能转向。中国的短期经济发展应该是减缓,而不是硬着陆。

  中国经济增长之人口现象

  沿用上述分析框架,生产率等的增长来自于一些“基本”的经济增长动力,包括人口、政策等。可以说所有推动生产率进步的基本因素对中国都适用,中国的经济结构及社会结构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广泛而巨大变化,其中对经济增长影响最为突出的有:人口及体制(金融体系)。

  为了分析人口现象,就要定义几个概念。劳动年龄人口:15到64周岁人口;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总抚养比:15周岁以下及64岁以上人口与15至64岁人口之比;人口红利:人口总抚养比较低。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在过去一直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这从以上所定义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人口抚养比的变化及城市化的进程等各方面均可以表现出来。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过去数十年不断上升,其绝对数在2010年达到9.83亿人,Perkins的预测是在2015年会达到9.91亿人的最高点。中国劳动力与总人口之比在70%以上,居世界首位。不过,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已开始下降。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增长率大都在10%以上,最近则迅速降到5%以下,有机构预计2013~2015年左右将转为负增长。另外,中国人口的抚养率在过去数十年不断下降,中国的人口抚养率在上世纪60年代达到近90%的高点,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现在的40%左右。这两项指标很快都要开始反转。也即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结束。

  不过,更大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仍有发展余地。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10年底为47.5%,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大概为80%。城市化的持续进行,将在需求方面对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作者系美国芝加哥宏观策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经济学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