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东盟银行:亚元新思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3 06:17 来源: 时代周报

  特约评论员 杨国英

  据路透社10月27日报道,中国正在考虑筹建“东盟银行”,兼具商业银行和政策银行的双重功能,并将邀请东盟、日本和韩国分别持有部分股权。

  虽然该消息尚未获得我国及相关国家央行的正面回应,但如果与“亚元”坎坷多变的历程变迁、当下持续恶化的欧元债务危机相联系,在人民币急需突破“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紧迫状况下,我国主导推出“东盟银行”并非没有可能。

  对于传闻初始投资仅47亿美元的东盟银行,与支持国内中小企业信贷功能的表层意义相比,其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意义在于:在“亚元”因亚洲复杂多变的政治格局致使多年无实质性进展,且作为“亚元”榜样的“欧元”因债务危机持续正普遭质疑之时,我国不得不加速深化区域货币化合作,试图通过“东盟银行”的投石问路,寻找由我国主导的区域货币化合作的务实路径,从而减轻当下“贸易大国、货币小国”所带来的切肤之痛,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众所周知,“亚元”概念设想演变至今,可谓坎坷多变而无实效。“亚元”最早由马来西亚原总理马哈蒂尔于1997年在东盟国家首脑会议上提出,其时东南亚各国正饱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且“欧元”推进即将进入圆满收官阶段。紧随其后,日本于1997年提出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设想,并承诺提供100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亚元”于2001年由“欧元之父”蒙代尔在上海APEC会议上推向高潮,并获得其时诸多亚洲国家的积极响应。2006年初,亚洲开发银行亦尝试推出“亚元”货币符号,通过各国生产总值、贸易规模的加权值制定虚拟货币币值,以期平衡亚洲各国货币汇率波动的可控性。

  但是,与当初通过推出“亚元”以达到降低亚洲各国贸易成本、抵御金融危机冲击、对冲过多美元储备风险的美好设想相比,现实存在的近百年来亚洲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尤其是中日韩之间的历史恩怨)以及日本上世纪90年代相对衰退后日元不稳定所带来的亚洲无强势货币的窘境,致使延续至今,无论是“亚元”的诞生还是亚洲区域化货币合作均无太大进展。虽然,最近两年围绕“东盟10+3”成立规模达1200亿美元的货币储备库,已经形成了中日两国各出32%、韩国出16%、东盟10国出20%的初步方案,且今年6月成立了“东盟10+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可是这距离该方案的最终落地仍然遥遥无期。

  对于持续延缓的“亚元”美好设想以及深层次的亚洲区域化货币合作的落地,在欧元因持续债务危机而普遭质疑之当下,已变得更加难以实现。这对于已是外贸第一大国、外储第一大国的我国而言,注定是难以承受之痛—因为与日韩以及东盟国家相比,无论是外贸大国正在遭受的要素成本增长和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双重压力,还是外储大国正在遭受的外汇占款增加推高国内通胀和超额外储持续贬值所带来的双重压力,对于我国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而言,均需要我国针对亚洲区域化货币合作过于迟缓而进行主动突破。

  此番传闻中“东盟银行”的成立,即可视为此种突破的标志。之所以选择东盟,加速推进对于我国而言过于迟缓的区域化货币合作,不仅因为我国与东盟日益增长的贸易额(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更因为双方基于地缘因素早已存在的民间自发贸易的传统,人民币早于10年前即已在与越南等东盟国家民间贸易中广泛使用。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而言,东盟早已成为预设进程的第一站—从2002年《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开始,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其间的经济金融合作持续深化,人民币早已从双方民间贸易的结算货币,上升到政府间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

  传闻中“东盟银行”的成立,注定会挑动日韩以及东盟国家的神经,其间各国所占股权份额的比例以及相关权利义务,某种程度上均会成为未来亚洲区域化货币合作格局的预演。而且对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而言,这不仅是基于“亚元”设想以及亚洲区域化货币合作过于迟缓的无奈选择,更是作为全球外贸第一大国、外储第一大国基于本币过于弱化的必然选择。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本周推荐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