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回归市场:欧洲摆脱危机之良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4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孙永剑

  二十国集团峰会3日在法国戛纳举行。由于希腊总理于1日突然决定将欧盟救助方案交付全民公决,希腊债务危机问题成为笼罩本次峰会的疑云。欧元区其他国家领导人,包括德国和法国领导人,均对希腊公投决定表示吃惊。而就在峰会前夕,11月2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戛纳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方希望尽量缩短希腊债务危机处于不确定状态的时间,以利于稳定市场和恢复投资者信心。

  朱光耀强调,中国希望欧元区成员国能够深化合作,加强信息和政策沟通,落实10月27日有关推进欧元区经济治理改革的协议,以进一步提高欧元区一体化程度。显然,希腊债务危机问题关系到整个欧洲的命运,继而全方位地影响中国与欧洲的贸易经济关系。

  正当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欧洲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中国时,一场围绕“是否出手相救”的争论正在展开。中国拥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理所当然地被欧洲人寄予出手相救的厚望。甚至有欧洲媒体刻意地将中国抬举为“拯救欧洲的白衣骑士”。但国内有舆论主张,出手相救须附以条件。

  对于欧盟方面希望中国参与为解决欧债危机所设立的特别投资基金,中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10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国支持欧盟采取积极举措,应对当前主权债务问题。我们愿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加强双边合作方式,扩大双方在贸易、投资、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合作。”

  于是,有人鼓吹这样一种观点,中国此时出手购买一定数量的欧洲债务,势在必行,但须附以相应的条件作为交换,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欧盟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同时,减少对中国货物的贸易救济措施,修订其歧视性、过度保护主义的贸易救济规章;在大型招标项目中消除针对中国企业及其产品的歧视性条件等等。

  一个可供参考的例子为这种观点提供了佐证。2002年11月,欧盟突然承认俄罗斯“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当时俄罗斯经济市场化的各项指标远远低于中国,而且俄罗斯至今还不是世贸组织成员。舆论认为,这是欧洲为了求得俄罗斯对于能源供应的保证而做出的让步。

  笔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指望任何外力出手相救的观念都是错误的。求本溯源就会发现,这场危机其实与市场无关,但最根本的解决方案还在于能否回归市场调节。中国有句古话“救急不救穷”。依照目前欧洲出现的资金窟窿,再多的外汇储备填进去,也只能是杯水车薪,或许能解燃眉之急,但决非长远之计。能够从根本上拯救危机的关键因素,还在于能否回归市场。

  那种期望以购买欧债来换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天真想法,本身就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任何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最终都将自食恶果。用宝贵的外汇储备盲目地购买一些垃圾债券而任其打水漂,即使换得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也得不偿失。

  导致欧洲债务危机的因素有很多,而此次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欧元区长期存在的宏观结构发展失衡,这与市场无关。事实上,欧元启动10年来,欧元区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并没有走向一致,欧元区各国竞争力差距不断增大,特别是自欧元区成立伊始便实行较低利率政策,使希腊等国能够享受低廉借贷成本以维持经济增长,从而掩盖其生产率低但劳动成本高等结构性问题。同时,由于欧盟缺乏对各国财政政策的有效约束,这些成员国也未能重视财政赤字扩大的风险,过度发债,政府支出过度膨胀,使得财政赤字扩大。

  欧债的问题实际上是存在于一个巨大的欧元基础缺陷的问题,这个缺口非常希望全世界外汇资产储备量最大的中国能够介入进来,这也是欧洲稳定货币基金负责人所释放的一个信息。

  既然市场经济地位是争取的目标,那么按照市场原则办事就是必然的逻辑,毕竟出于非市场原则而进行的政府注资、人为干预都只能是权宜之计。中国出不出手,注不注资,都应当依据市场原则,遵循市场规律。比如,在购买欧债时,可选择那些被市场证明流动性较好、融资能力较强、收益较好的债券,这样做才能利人利己。总之,要让市场的供求关系来慢慢疏导、稀释危机所造成的危害,减少政府间的人为干预,给资金以合理的流向,让问题迎刃而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