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餐桌之钻" 松露的中国困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4 10: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英文《中国日报》11月3日报道:世上最挑剔的食客也许就是人类了。他们对不同口味的偏爱和挑剔,把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食物硬是评出了等级,最终有了世上最美味的食物——松露。
法国的白松露和意大利的黑松露世界闻名,被称作价比黄金的食材。在欧洲,每年的12月和1月期间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松露节或者集市,而这个时候,也是“餐桌之钻”成熟的时节。世界各地的美食爱好者们都为了这些表面粗糙,看上去像硬邦邦的石头的食物着迷,在欧洲,松露价格普遍在2000到3000美元一公斤。
然而,在地球另一边的中国,松露的价格低得不可思议。在中国著名的野生菌之乡——云南,这种高价的美食的价格还不到1000块钱一公斤。尽管售价与欧洲有着天壤之别,当地的农民为了赚钱,早在松露成熟期前4、5个月就已经在山上展开了“扫荡”式的挖掘。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他们正在把这种珍贵的菌类逼向绝路。
“高端”食材的“低端”价格
在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野生菌交易市场,42岁的菌贩子庞老板正在推销她手中最后几公斤松露。虽然10月中旬还不是松露成熟的季节,但她从7月就开始从县里各个地区的村民手中收松露了。
“熟透的时候闻起来有点像红糖。现在还不是成熟的季节,所以闻起来更淡,”她拿起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松露对记者说。“以前我们当地人谁吃这种菌,炒起来吃干巴巴的,都是猪吃的,我们当地叫‘猪拱菌’”。
据南华县工商局统计,全县2010年松露交易量709吨,交易额112亿元。目前全县有三个较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在市场交易的菌贩子中,大约有1/5都在出售松露。庞老板从06年开始收松露卖,10月份前半个月几乎每天都能卖20公斤,一斤价格在300元左右。据她介绍。这几年松露的均价差不多在400-500之间。“11月份以后收的味道会更香,价格也会更高。不过早点收卖的也不错,算是菌子里面最赚钱的一种了。”
当得知松露在欧洲昂贵的市价之后,她忍不住露出吃惊的表情,但想了几秒钟以后,她脸上的惊讶变成了一种无所谓的表情。“那么远的事情我们掌控不了啊,毕竟赚这点钱对我们来说也可以了。”
危机四伏中的松露
“这样的意识就是我们在松露保护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如果不加引导的任由其发展,松露在未来的3-5年也许就要面临灭绝,”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刘培贵教授担心地说道。刘教授从事野生菌研究工作近30年,据他介绍,在中国近1000种大型食用菌中,80%都在云南,而松露是他们当中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松露并不认可,但是研究证明,他们在味道的相似度上已经达到了95%。我们曾经请专业人士在蒙上双眼的情况下进行试吃,还有人认为中国的松露味道更好。”
然而,在欧洲风靡的松露在云南并不受当地人垂青,而松露交易也是近10年来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但令人担忧的是,还没等到我们国家的松露在国际市场上卖起好价钱,当地的农民已经为了这微薄的利益开始了疯狂的“扫荡”,不合理的挖掘将这一正待发展的市场推 向了危险的边缘。
据刘教授介绍,野生菌中,有80%都需要和某些树木共生才能成活,而松露就是其中之一。和其他靠根来吸收营养的植物不同,松露需要菌丝和树木建立联系。成熟的松露的孢子落入泥土之后会生出菌丝,再由菌丝感染树根。当树根被成功感染之后,松露才有可能成功长出。一般来说,国内松露的共生树种通常是板栗树,云南松,还有榛子树。松露和树木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的,松露分泌的酶能更好的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以便树木吸收,而树木的自身的养分也会供给松露。
刘教授说:“松露的孢子成功感染之后需要4到5年的时间才能长成,只要在挖掘的时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不要破坏土壤深处的菌丝,一般采过的松露窝第二年还能有松露长出来。但现在的问题是,农民为了找松露,拿着锄头耙子到处挖,把树根都刨出来了,怎么可能不破坏菌丝呢?这样疯狂的挖掘之后,同一块区域以后也不会有松露了。”此外,刘教授介绍,很多农民为了微薄的利益不按季节过早挖掘,对于松露是更加可怕的。他说:“只有成熟的松露才有可能产生成熟的孢子。现在农民为了早点挖早点卖,不等年底成熟期到,就已经把不熟的松露挖走了,不仅卖不起价钱,还毁了松露的下一代,这对于松露才说真是灾难性的伤害!”
挡不住的“疯狂”猎人
云南省松露科技有限公司的经理冯永敏,为了保护自己林地的松露真是绞尽了脑汁。在昆明市大板桥镇,冯永敏包下了一片近3000亩的林地,这块地方盛产松露,但这个大宝库也吸引了很多前来“偷采”的当地人。
在法国,采松露的人也被叫做“猎人”,他们常常会带上经过严格训练得猪或狗去找松露。而在大阪桥,当地人找松露不是靠气味,而是凭着经验和他们手中的利器——锄头。
大板桥镇高石头村刘秀莲和姐姐,还有村里的另外一个村民就是挖松露的常客。45岁的刘秀莲从4、5年前开始来挖松露,当天的收获不多,仅只是几块大拇指指甲盖大小的松露,她说能卖90块钱一斤。刘秀莲告诉记者:“我们从7月份就开始来挖了,虽然不熟,但是还是能买点钱。我们就挖这个,一年能赚一万多块钱,比我们种一年庄稼的收入还多。没有投入,也不用守着,就来挖挖就行,很省事。”据她说,高石头村近200户人家,几乎每家都有人采挖松露。
然而,哪怕是每斤不过百元的底价,也有很多竞争者参与到其中来。刘秀莲说,松露近几年被人发现以后,连几百公里里外的外地人都坐长途大巴来找。“他们用的家伙更厉害,是由铁齿的耙子,土被刨得更严重,” 刘秀莲说,4、5年前在树底下用手就能刨出来的松露,现在锄头翻几遍都找不到。
虽然山头已经承包了,冯永敏却拦不住偷偷来找松露的人。因为山地区域广泛,栅栏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让他更加担心的是,照这样乱挖下去,山上的松露一年会比一年少下去。“被挖过那么多次的地方以后就不会长了,还没熟就挖走得也来不及长出孢子。这些问题还没有引起重视,缺少法律法规,我们怎么挡得住那么多想乱挖的人。”
找寻出路
在这样的困境之下,云南省另一种野生菌——“松茸”的保护模式,成为了一条或许可行的道路。松茸是在日本商人的开发之后,从上世纪80年代起走红的一种野生菌,当时有研究说它对于癌症的预防有很好的作用。在2002年,松茸的价格曾经飙升至3000一公斤,而在它走入国际市场之前,当地的售价不过几十块钱。作为云南省出产松茸的大县,南华县从2002年起就针对当地过度不合理采松茸的现象进行了整顿,并出台了相关的规定。
据该县林科所林业技术推广部主任杨彝华介绍,南华县在全县推广封山育菌模式,把林下野生食用菌资源的所有权,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加以明确,从而实现野生食用菌的专人管护经营。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野生菌保育及规范化采收技术,达到提高野生食用菌质量、产量,大幅度提高产值的目的。
在松茸高产的五街镇,松茸产量也从原来(未管护前)的14吨, 增加到2005年的45吨,比2002年新增产值600万元。实现了有效保护野生资源和经济增长的双赢。
杨彝华说:“我们会定期给农民们上课,告诉他们野生菌生长和保护的一些知识。在此基础上,每个家庭会有一定面积的林地,大家都在自己的林地作了标记。林地划分清楚了,也就不存在‘我不摘了别人还是会摘’的情况,大家就能根据松茸的成长时间,在成熟期合理采摘。一方面提高了收入,另一方面保护了松茸下一年的生长。我觉得这种高经济效益野生菌的保护方式很有希望借鉴到松露的保护中来,但同时也需要政策的支持还有相关知识的普及。”
为了更好的研究并使松露走上国际市场,刘培贵教授在过去的10年中一直在研究松露的人工种植。在他看来,成功种出松露不仅关乎这一珍贵的野生菌,还对我国今后推广植树造林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他说:“在很多树木难以成活的地方,如果我们在栽种树木的同时,让松露伴随其生长,不仅能增强树的抵抗力,提高成活率,还有丰厚的经济价值,何乐而不为?”
在植物研究所的一片高地上,刘教授的温室里郁郁葱葱的养育着许多小苗,他们都是被松露菌丝感染的树苗。等到温室培养到一定时期之后,这些小苗将被移到室外。现在,刘教授第一批移到室外的云南松已经2米多高了,明年就可以挖开土,看看是否种植成功了。刘教授说:“很多人都问我,到时候挖出来会不会不成功呢?我告诉他们,一定会成功,除非你不相信科学。”
(责任编辑: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