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襄阳的文化新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15:24 来源: 经济日报深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使古城襄阳的文化建设呈现新局面。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告诉记者,“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文化襄阳’,铸造城市之魂,用文化引领跨越发展,使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合并出高效
去年4月,襄阳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在全省率先将市文化局、广播影视局、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合并,组建市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加挂广播电影电视局、文物局、版权局的牌子。体制理顺之后,文化管理实现了统一管理、综合执法,机构、人员减少了,行政效能却提升了。
改革之后,文化管理体制逐渐适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对于这种变化企业最有发言权。襄阳一家文化传播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几个文化主管单位分布于城区不同地方,办一个手续往往要跑遍襄阳,而且审批程序繁复。合并之后,办手续只需在一栋楼、一个窗口进行,行政审批手续减少到仅30多项,办事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文化行政资源的整合也让许多体制性障碍迎刃而解。文旅新局局长陈乐一说,襄阳是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旅游景点同时也是文化遗产,对于它们的开发与保护,以前几个文化单位常闹不愉快,许多事务被搁置下来。如今大家一起寻求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共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合”的不仅仅是行政管理机构,襄阳现有的豫剧院、歌舞剧团、京剧团也将在12月底前重组成立襄阳演艺集团,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竞争主体。“襄阳演艺集团组建后,与市场紧密接轨,主动向市场要演出;采取全员聘用制,打破铁饭碗;整合各方面资源,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力争成为在全省乃至周边省份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流文化企业。”襄阳市歌舞剧团团长李宏音对改革充满信心。
李宏音的信心与底气,来自于改革保障政策的明晰。据襄阳市拟订的初步方案,演艺集团组建后对3院团的财政投入不减,对重大节庆演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下乡、社区服务、部队慰问等公益性演出均给予补贴。市场方面,由于襄阳文艺院团艺术水准较高、人才梯队较完整,目前辐射鄂西北和豫南,包括荆门、荆州、十堰、随州及河南南阳、平顶山等地,有着广阔的空间。
精品促产业
“望襄阳望襄阳,襄阳有一条清澈的江,江中的月儿水涟涟,水波里涌出的影子是古城墙……”大型音舞诗画《踏歌襄阳》以襄阳古城为载体和支点,利用四季色彩和场景的变幻,将历史上襄阳城里、城外、城边、城下发生的,最具文化底蕴、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古代汉水商埠民俗等符号贯穿其中,唤起人们对襄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种种回忆。
一位观众告诉记者,这台节目的最大亮点就是襄阳元素,如孔明灯、大头菜、襄阳黄酒等等,让人感觉十分亲切。通过这台节目,我们仿佛感到,一个文化繁荣、历史厚重、民风纯朴的襄阳正踏歌而来。
《踏歌襄阳》是襄阳市文旅新局成立之后,为古城文化旅游量身定做,创作的全国第一台以古城为载体的音舞诗画,由襄阳市歌舞剧团和省歌剧舞剧院联袂编排,展现了一幅精美别致的汉水文化风情画卷,该剧从立项到演出仅用了3个月时间。
“当初排演这部剧的时候,我们就考虑走市场化的路子。”襄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军介绍说,这是襄阳近年来投入最大、阵容最强、参演人员最多的一台创作剧目,也是如今襄阳演出最频繁、最受欢迎的剧目,更成为“省地合作、资源共享”新模式和新探索的成功典范。
“襄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平民性、生活化。”杨军告诉记者,只有在创作时“接地气”,通过基层文艺演出,不断接受观众检验,不断打磨再创作的作品,才会叫好又叫座,被市场所认可。
近年来,襄阳不断推出一系列打造文化精品的政策措施,《荆山楚源》、《山野秀才》、《乡村调解员》等精品剧目,多次晋京和参加全省“两会”演出。选自《荆山楚源》中的《鼓盆歌》先后荣获第十一届楚天群星奖金奖和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金奖。近5年来,全市共出版各类文艺作品集300多部,各类文学艺术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00多件(次)。
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必将催生一大批文化产业园区,集聚生产、经营要素,汇聚科技实力,趋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挖掘区域资源优势,打造精品名牌,接纳国内外投资资本。中国中部(襄阳)文化产业基地暨中国中部(襄阳)绿色生态印刷工业园、米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古隆中文化产业园、九天玄女文化产业园区等相继落成,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道大门。2010年,襄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7.37亿元,比上年增长31.47%,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5.27个百分点,总体规模位居全省第二。
文化兴旅游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文旅融合,襄阳的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襄阳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文物古迹或风景名胜点达700多处,其中国家级景点6处,省级景点30余处。这些景点既是文物,又是旅游核心区。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是襄阳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襄阳”在历史上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城市品牌和文化品牌,仅在《四库全书》中“襄阳”就出现16980次。社会资本对这块“金字招牌”非常看好,一大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纷纷落户,该市先后引进并正在建设的古隆中文化产业园、南漳古山寨、枣阳东汉文化城等项目,总投资达100多亿元;对古隆中、襄阳古城、岘山公园等8大文化旅游项目进行高水平的规划设计,目前已签订合同资金111.4亿元。
襄阳市文化旅游部门还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在场所升级、项目配套、规范服务的同时,组织专业剧团编写、演绎了两台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大型旅游剧目《荆山楚源》和《踏歌襄阳》,生动地展现了襄阳地区丰厚而灿烂的荆楚文化,被观众誉为“再现楚文化的壮美史诗”。
据统计,2010年,襄阳国内旅游人数达到1397.48万人次,增长40.66%;实现旅游总收入85.91亿元,增长40.97%。
“两个40%以上的增幅史无前例,充分表明襄阳文化旅游业驶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襄阳市市长别必雄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