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ST族群炒作探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7 16:15 来源: 《新财经》

  文/特约作者 李博涵

  在一片“深绿”、哀鸿遍野中,ST盛润A(000030.SZ)8月10日重组复牌后连拉18个涨停的表现,还是刺激了市场参与ST板块炒作的热情。

  临近年关,ST公司重组进程将被迫加速,如果在明年4月底之前未能找到“婆家”,将有退市之虞。年关进入“结账季”,市场上资金紧张,通常难以发动大行情,往往是符合炒作热点的ST板块表现之时。“上半年炒蓝筹,下半年炒重组”俨然成了不少投资者在市场存活的法门。

  接而连番的跳水表演中,ST族群并不是重灾区,甚至还有ST盛润A、ST国祥(600340.SH)等夺人眼球的个股。但总体看来,在大势节节挫败的市道中,ST板块也并无太过靓丽的表现。ST炒作残存的温度很可能像是退潮,虽有落水接连光临岸边,却没有惊涛拍岸的力量了。甚至可以就此断定,ST股票炒作的黄金年头已经过去。未来不排除还有乌鸦变凤凰的故事发生,但将越来越是凤毛麟角。

  ST股今日潮退

  8月份以来的市场明星是ST盛润A。这只老牌深圳当地股拟发行9.38亿股,以40亿元收购主营汽车零部件的富奥股份,并于8月10日复牌,随即展开旷日持久的涨停之路。从停牌之前的9.07元,连拉18个涨停(每日涨跌停板幅度限制为5%),一直涨至9月21日的21.85元。

  车辆购置税减免等消费政策造就了2010年的汽车大牛市。为一汽集团做配套的富奥股份也赚得盘满钵满,利润达到历史新高的7亿元。2011年,汽车消费刺激政策退出,汽车行业膨胀的产能遭遇消费疲软,价格战此起彼伏,汽车零部件行业更是苦不堪言。

  即使以2010年峰值利润概算,重组成功后ST盛润A每股收益约0.5元,考虑到目前龙头汽车零部件企业10倍左右的市盈率水平,ST盛润A每股合理市场价格不过区区5元,根本无以支撑其热烈炒作。

  炒作噱头是ST盛润A超低的市盈率(每股价格/每股收益的比值)——先期介入的市场人士聒噪其市盈率沪深两市第一,而市盈率通常是被投资者用来衡量股票内在价值的指标。

  不过ST盛润A的市盈率计算不过是障眼法。根据公告, ST盛润A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4.56亿元,每股收益超过5元。但这只是债务重组收益,意即,ST盛润A之前窟窿太大,银行等债权人为配合重组,对其进行了债务减免,ST盛润A并没有实际赚到这笔利润。

  于是,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先期埋伏进去的投资者,又调集一定的“帮忙”资金,每个大清早就把股票推在了涨停板上,吸引中小投资者跟风。

  ST盛润A先期埋伏资金的出逃套住了一帮不明就里的投资者。在拉上18个涨停的过程中,跟风进入的资金并不多——汽车零部件的确不能让人耳目一新。随后ST盛润A倒栽葱,又连封了8个跌停,从21.85元一口气下跌到14.5元。好奇心是可以害人的,一些爱揣度的中小投资者认为“主力”和“庄家”还困在里面,需要拉升自救,于是蜂拥进去抄底。伴随着巨量的换手,先期进入的资金出逃,股价重新陷入阴跌。

  ST国祥是2011年度沪深两市的大牛股之一,从去年年底的8.72元一路攀升至9月19日的32.78元(中间每10股送6股,此为复权价),几乎翻了四倍。这家制冷设备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败下阵来,京御地产对其进行重组。

  地产板块是2011年银根紧缩和宏观调控的重灾区,丝毫不会勾起投资者的兴趣。京御地产主要运营区域在廊坊,并声称有超过800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发面积,这已经是足以支撑一个区域地产开发龙头的土地储备。但ST国祥涨势如此凌厉,还是超出市场意外。

  让先期进入的投资者大捞一票的还有ST光明(000587.SZ)。被家具行业淘汰出局的ST光明被东莞市金叶珠宝收购。停牌价为15.9元,然后10转增20股复牌,被二级市场打高至15.63元,考虑到1股变3股,事实上股价也上涨了近3倍。

  ST光明选择在8月18日复牌,显然是有意为之。彼时正值欧债危机第一波袭来,黄金被投资者当做避险资产,处于加速攀升创出历史高位的途中。金叶珠宝并不是做上游的黄金开采,而是做黄金首饰加工设施。原料的保障对其到底是福是祸,中小投资者无暇考虑,先炒完了再说。

  ST圣方的重组可以视作今年麻雀变凤凰的案例。借助新华联置业,2006年3月起停牌的ST双方于7月8日复活。当日大涨8倍,如果考虑到ST圣方每10股还转增了4股,经过5年的等待,ST圣方投资者实际大赚了10.2倍。

  总而言之,今年重组故事不多,和以往年度相比,ST板块炒作大力降温。历时日久终于重组成功的ST兰光(000981.SZ,宁波银亿地产重组)收益有限,停牌超过3年半的ST华源(600094.SH,福建名城地产重组)甚至还给先期进入的投资者带来了亏损。

  ST股昔日潮涌

  笔者眼见为实一位投资者在ST股上大赚一票。他是中兴通讯外派国外的一位项目经理,早已经过了节日缩食讨生活的阶段。2006年拿出80万元,以撒胡椒面的方式平均投资了约20只ST股票。理由是在国外不方便看盘面,广撒网下去,肯定有能够重组的。

  后来这些股票陆陆续续暂停上市,历经波折重组成功成为“不死鸟”,又陆陆续续复牌重生。这其中涨幅最大的为2009年6月复牌的ST兰宝(000631.SZ)。民营企业家常青树鲁冠球旗下的地产公司顺发恒业对其进行了重组。

  ST兰宝2006年4月的停牌价只有0.76元,2009年6月复牌当日大涨15.55倍,考虑到ST兰宝每10股还转增了5.3股,他获得了超过20倍的收益。

  公开信息中炒作ST股票大赚的有女艺人陈好。2006年初,陈好在ST黑龙(600187.SH)暂停上市前疯狂抢购,斥资约300万元,持股高达280万股,称为第一大流通股东。2009年4月,ST黑龙改头换面为国中水务,陈好持股市值暴增至3000万元。2006年处在这一轮货币大投放的前夜,300万元还是不小的数目。陈好毅然决然入股一家行将退市的公司,好事者找出了藏在他身后的男友——国际著名投行大摩的高级分析师,很难撇清内幕交易的嫌疑。

  尽管有中小投资者、像陈好这样的大户在ST股票上赚到了钱,但获利最丰的依然是重组方、被重组掉的ST壳公司,还有搭重组便车的各种内幕消息人。

  重组后涨幅超10倍的案例毕竟是少数,其达成有必不可少的先期条件。

  首先,停牌前股价必须足够低。ST兰宝和ST黑龙重组前股价在1元以下。事实上,如果考虑到2006年大盘蓝筹股中国联通(600050.SH)在2元左右徘徊,濒临退市的股票低于1元已见怪不怪了。上一轮旷日持久的大熊市(2001年~2005年)极大压缩了壳资源的价值,压得越狠,弹得越高。

  其次,投资者愿意承担资金长期冻结、甚至化为乌有的风险。重组旷日持久,还会屡屡生变。事实上除了重组方之外,其余各方都无法知晓重组的进程。对于没有任何优势的中小投资者而言,只有先期进去埋伏下来,消极等待“好运”降临。

  “好运”似乎是注定的,一些炒作ST股票的投资者,显然对中国政商规则如何交织于资本市场了然于胸,他们认为有制度的空子可钻。

  很长时间以来,上市公司牌照都是稀缺资源,一个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甚至可以作为衡量其政绩的一大指标。因此,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政府不会放任其退市,而多热衷于牵线搭桥,意图通过重组以借尸还魂。事实上,A股市场虽然有退市制度,但2005年以后,鲜有一例达成最终退市的。

  这就意味着,暂停上市的ST公司铁定是要重组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市场上流行的观点是,ST公司窟窿越大,重组的可能性就越大;ST公司暂停上市日愈近,越有投资者蜂拥而入。

  第三,重组方讲的故事能够足够吸引人。在上一轮牛市(2005年~2007年)中,券商和地产是最炙手可热的概念。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恰恰多选择了借壳上市。

  ST吉纸(000718.SZ)频临退市前,被江苏地产商苏宁环球重组,股价从1元起步,2007年8月来到51.11元的历史高位。

  ST化二(000728.SZ)、ST石炼(000783.SZ)分别被国元证券和长江证券重组。ST化二(000728.SZ)2007年3月底停牌,2007年10月底重组成功复牌,股价上涨3倍。ST石炼耗时略长,2007年2月停牌,2007年年底复牌,股价上涨超过3倍。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实现3倍以上的收益,回报水平相当可观。

  房地产行业屡遭宏观调控,通过首发上市的地产公司寥寥无几,2006年以来,主板上市的更是只有保利地产(600048.SH)和北辰实业(601588.SH)。由于地产行业资本密集,龙头将地产公司纷纷拟通过借壳上市打通融资通道。而在2006~2007年里,龙头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确实强。

  证券行业是个典型的看天吃饭的行业。2005年之前亏得底掉,2006~2007年借助大牛市业绩暴增,每个证券营业部都不啻于一架印钞机。但囿于没有连续三年盈利纪录不能首发上市,转而寻求借壳重组。重组完成之后,正值券商行业史无前例的景气高峰,因而备受市场追捧。

  除了乌鸦变凤凰的重组,还有一些ST板块上市公司依靠自身能力实现扭亏,从以前的亏损大户转变为盈利能力强劲的公司。这其中,又以ST东锅(600875.SH)和ST伊利(600887.SH)为明星代表。

  ST东锅主营电力设备制造,前总理朱镕基执政期间,大力压缩电力行业投资。电荒2004年全面来袭,火电投资规模急剧扩大,ST东锅业绩扶摇直上,与东方电机合并组成的东方电气股价直逼百元。

  伊利股份2008年深受三聚氰胺乳业丑闻之害,爆出巨亏而戴上ST帽子。随着行业丑闻渐行渐远,乳业市场得到恢复,伊利股份成功扭亏,并成为大消费行业的领头羊,是2010年度的明星股票。

  与乌鸦变凤凰式的重组如影随形的是撇不掉的内幕交易和股价操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同时也由于中小投资者不熟悉停复牌制度,大投资者通常利用资金优势,开出一个高高在上的价格,以留足撤退的空间。基本上就造成停牌前介入的投资者大赚,复牌后接盘的投资者亏得底掉。

  因行业周期波动或突发事件而沦作ST股票的,通常内幕交易较少。二级市场投资者通过自身分析,通常能够号准介入或退出的时机。

  ST股未来黯淡

  事实上,随着券商、地产公司密集上市成功,2008之后,ST股票炒作的鼎盛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2009年开始的小牛市以来,A股市场围绕ST股票炒作还是泛起了余波。ST聚酯(600259.SH)、ST昌河(600372.SH)炒风之盛,让人依稀看到了2007年的影子。二者的共同之处即为爆炸性的行业故事。

  ST聚酯2009年初重组成功,化身为稀土行业股票广晟有色。随着国家稀土战略的不断确立,广晟有色股价上涨的加速度越来越快,从不足7元一路上涨至2010年10月的100元高位。

  ST昌河2009年4月暂停上市,2010年9月复牌,当日大涨169%。ST昌河重组成功引领了整个军工板块,中航工业集团旗下资产注入更是军工概念炒作的龙头。ST昌河后来更名为中航电子,在复牌后又上涨了一倍。

  国有资产注入式重组一直被市场投资者追捧,昔日A股第一高价股中国船舶(股价最高冲至300元)就是借壳其子公司沪东重机上市,沪东重机一度也沦为ST股票。

  未来将很难见到诸如中国船舶、广晟有色和苏宁环球式的重组案例了,ST股票炒作的价值越来越小,风险却与日俱增。

  首先,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水平已经大幅度提高,诸如券商、地产等市场明星行业受上市政策限制而不得不求助借壳上市的情况不复存在了。央企上市面临收官、地方国资的优质资产多已登陆资本市场,游离在资本市场之外的优质资产并不充裕。

  其次,目前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上市渠道通畅。市场人士将首发上市比作明媒正娶,借壳重组则为再婚再嫁,考虑“出身”干净,通常倾向于首发上市融资。上市渠道通畅,通常意味着ST股票壳资源价值的降低。

  最能扼杀壳资源炒作的是炒作本身。相较于2006年前后ST股票1元左右的价格,目前ST股票价格集中在7~10区间,这都隐含了成功重组的价格,这将带来重组方成本的提升。

  最重要的是,监管层拟提高重组的门槛,重组上市的审核标准将参照首发上市。既然达到首发上市条件了,自然会选择首发上市,因为没人愿意承担重组上市的成本。香港之前也热衷壳资源倒卖,但在监管层提高重组上市的门槛时,借款炒作之风大为衰减。

  ST华源三年半后复牌,先期进入的投资者甚至蒙受了亏损。A股市场上那些年年喊重组、年年重组失败的ST公司更是价值陷阱。然而,热衷于ST炒作的投资者仍未警醒。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是亘古不变的价值法则。ST股票自然是孬货,价钱却很贵,投资者只是在购买一个它变成好货的可能性。该游戏能长期维系就是对市场的极大讽刺,该停止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