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否定选择 三次成功起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8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日前,有着90年历史的德国老字号“威运高”迎来了新老板——宁波一舟集团董事长张文阳的考察。“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考察了‘威运高’在欧洲的每一个销售点。我们有信心用10年时间,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自己的品牌销售渠道。”张文阳说。
3月31日,“一舟”斥资1000万欧元收购“威运高”66.67%的股权,成为“威运高”的“大老板”。
“威运高”是欧洲资讯科技、消费品电子、远程通信连接附件产品的市场领导者,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网络,去年营业额逾1亿欧元。和它相比,“一舟”只不过是一家只有20年历史的“小字辈”鄞企。
但凭借三次否定选择,“一舟”实现三次成功跳跃,开启了宁波制造业借助海外并购,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从低端走向高端的崭新阶段。
加工→研发
2007年初,张文阳决定砍掉同轴线、音频线、电话线三大产品。前一年,这三大产品产值超过1亿元,约占企业总产值的10%。
“这些都是赚钱的产品,为何要砍?”员工质疑。“什么产品赚钱,我们就研发什么、生产什么。”张文阳回答。当年底,“一舟”发展之桨划得更有力——企业总产值增加了20%。之后,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均保持在40%以上。
2008年,“一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产品在楼宇智能系统工程项目中常被作为指定品牌。目前,综合设计方案和全套产品方案的楼宇智能已成为集团核心产业,占据国内品牌综合布线市场10%份额。去年,“一舟”的销售额首次突破20亿元。加工转向研发,“一舟”从跟跑者转为领跑者。
贴牌→创牌
2005年底,张文阳决定重点开拓国内市场,目标为3至5年内在国内、国际市场的销售产品各占50%。当年,企业外销产品占到80%,外贸正步入快速发展期。
之后的一年半时间内,“一舟”在国内建立了八大生产基地。“没有品牌,做得越大,风险也越大。自主品牌占主导,才能获得长远发展。”在张文阳看来,外贸更多地受到汇率、资源、技术壁垒等影响,而内销是市场基础,制造是经营基础。
成功并购“威运高”后,“一舟”计划今年再在东欧、西欧建两个点,打造本土跨国企业。否定之否定,“一舟”之桨正向理想的彼岸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