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市财政局:整合支农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几点作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8 08:57 来源: 财政部网站高安市财政局办公室 周伍生
高安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北,东距省会南昌61公里,辖24个乡镇(街道、场、景区),总人口83万,其中农业人口60万,耕地面积98万亩,山地面积151万亩。高安素有“农业上县”的美誉,是全国粮、棉、油、猪、牛生产基地,是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
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资金来源逐渐增多。为了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近年来,高安市改变过去涉农项目“各自为战”,建设资金“撒胡椒面”的状况,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把投入相同、项目相近的资金集中在一起,整合水利、农业、国土、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分口实施,整体推进,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
主要做法有:
一、抓宣传,重协作,下好整合“一盘棋”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多年来,我市始终把农田基本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建设、整体推进”的思路,强化领导力量,完善组织机构,市、乡、村三级联动,各有关部门协调互动,齐心协力建设高标准良田,做到“规划一片、达标一片、见效一片”,最大限度发挥支农资金的作用。
组织有保障。组织工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我市成立了整合支农资金建设高标准良田项目领导小组,由市长担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水利、国土、农业、农业开发、林业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部门分别抓”,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格局。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就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资金整合问题进行研究、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设有专门办公场所,下设督查组、施工组、协调组、资金监管组,各组分工负责,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宣传有声势。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推进高标准良田建设的坚实基础。每个项目开工之前,我市都会在项目区召开市、镇、村三级干部动员宣传会,统一干部思想,明确各自责任。各乡镇也分别召开乡镇、村、小组宣传发动会,将上级的各项精神、投工投劳等各方面要求传达到村小组。同时,通过广播、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出动宣传车、发放告知书等形式,向项目区群众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广大干群积极参与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我市还建立健全了“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机制,积极转变工作方式,规范一事一议,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充分调动并保护好基层群众的积极性。
协作有力度。我市从发展思路、总体布局、方法步骤、资金筹措、责任要求等方面,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划,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将具体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乡镇,指定具体责任部门。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相关部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步调一致,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科学有序推进。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及项目办成员定期不定期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督查推进,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交流汇报,排查存在问题,落实推进措施。
二、抓规划,重监管,唱好建设“一首歌”
整合涉农资金,不是简单的捆绑。我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按照“定好一张单、各炒一盘菜、共办一席宴”的思路,坚持“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统一验收”,变过去各涉农项目的“单枪匹马”、“各自为战”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集团作战方式,真正做到共搭一个台,同唱一首歌。
科学规划先行。规划是龙头,是项目建设的基础。我市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着力抓好“三个环节”: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生产基础和良好生态环境等条件的片区,搞好项目区设定;二是合理工程布局。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道路相通、沟渠相连、桥涵配套,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设施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林网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三是捆绑项目跟进。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后,集中捆绑各互其责,国土、农业、农业综合开发负责土地平整,林业负责农田防护林网工程,水利负责解决灌溉渠道“最后一公里”,资金的科学整合使建设项目产生“1+1>2”的效应。
工程质量为本。工程质量重于泰山。在项目建设中,我市重点走好“三步棋”:一是落实项目责任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指挥部、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要求,成立各个项目建设分指挥部,任务完成情况与分指挥部工作人员业绩挂钩,营造了互促互比的良好工作氛围;二是实行交流互促。不定期组织各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乡镇分管领导、村委会负责人和工程监理人员到各个项目工地进行学习交流、交叉检查,督促先进,鞭策后进;三是狠抓现场监理。我市采取专业监理与群众监理相结合,在项目区选择热心集体事务、有责任心的受益群众担任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监督,并赋予工程计量签字权,形成政府、社会、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从根本上杜绝“豆腐渣”工程。
资金统一监管。为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益,一是对发改、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林业等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安排,重点投入,避免了资金使用的分散性与盲目性,突出了资金使用的“拳头”效应;二是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实行报账制,做到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各部门按照工程进度填写资金申请计划,财政分期分批下拨资金,并向受益区村民公布,接受监督。三是工程竣工后,财政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工程决算,审计局进行审计,强化资金监督检查,实行跟踪问效,确保建设资金落在实处,真正让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三、抓后劲,重实效,算好效益“一本账”
如今,高安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道路通畅、田块规整、排灌自如、林网秀美、环境优良、人居和谐……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节约了群众工时,增加了农民收入,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创造了良好条件。
农业生产水平由“低”变“高”。项目开发到哪里,哪里的农民就得实惠。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灌得上、排得出”的高标准农田,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项目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区域性气候得到有效改善,水土保持能力明显增强,灌溉渠道有效减轻干旱对粮食生产的危害,为农业生产建起一道绿色屏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较大提高。据统计,我市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2010年度整治面积 6万亩,新增耕地1800亩,可增加粮食产量1620 吨。
农民生产成本由“高”变“低”。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田地渠相通、路相连,农业基础设施便于农业机械通过,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机械化率达90%以上。蓝坊镇长坪村是个易涝易旱的地方,全村2700多亩田间打了120口井,每家都用水泵抽水种田,要把所有的地浇一遍,得花一个多星期时间,每亩还要花去100多元电费。2009年,我市将蓝坊镇列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整合全国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资金,对锦惠七支渠进行了改造,让包括长坪村在内的4个村、13977亩稻田受益,农田全部实现了流灌化。现在,该村村民只要锄头轻轻一拨,就能把水引进田间,以前要花一个星期灌溉的田地,现在只需要三天时间就能完成,同时,流灌化仅水费成本每亩就减少了80多元。
防灾抗灾能力由“弱”变“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了农业防灾抗灾能力,许多原来放不到水的“望天丘”变成了“丰产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取得了“水增效、田增产、民增收、干部减压、群众减负、管理减制”的“三增三减”成效。杨圩镇是高安市2009年度重点小农水项目建设的重点乡镇,西龙陂村项目改造实施前农田水利设施损毁严重,沟渠淤塞,积水排泄不畅,在当地有“晴三天就旱、雨一场就涝”之说。有一年夏季,一场暴雨过后,该村5000多亩水田被淹,十多个村庄被困,积水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去,给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灌区群众苦不堪言。项目实施后,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机械能便捷下田”的目标,庄稼得救了,群众也心安了。
高安市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三增”效果。老百姓高兴地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成为了咱们的“民心田”,造福了千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