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更多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建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05:09 来源: 经济日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流通风险等问题,除了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好各类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化规模生产经营组织外,实现农业现代化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对接的全产业链介入、全流通体系建设也是值得提倡的重要一环
在日前举行的江苏省加快流通业现代化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雨润集团宣布,将进一步加快完善全产业链及现代化流通体系,构建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据了解,雨润通过深耕农业全产业链,已在全国9大物流区域内,初步建立以大型物流中心为轴心,以农产品基地和销地为节点的供应链物流体系,其远景目标则是整合全球供应链,到2015年,建立覆盖全国3000个基地的供应链物流体系,实现生猪屠宰产能约1亿头,年销售收入突破2500亿元。江苏省政府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亦表示,将鼓励引导雨润等当地大型企业通过收购、兼并、上市等多种方式整合资源,支持企业实现跨国经营。
雨润集团的规划,不禁让笔者想起同样致力于农业全产业链、全流通体系建设的大型国有企业中粮集团。近年来,中粮集团通过广泛建设农副产品种养基地,让农民与公司结盟,上下游共担风险,指导农民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不仅有效地保障了自身原材料供应,也实现了粮油产品质量的全程可控,带来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消费者放心等多方利益的“共赢”。
从中粮、雨润等企业的事例不难看出,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构建全产业链、全流通体系,好处不少。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其对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的作用亦不可小觑。更重要的还有,这个覆盖种养、初级加工、生产制造、仓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多个环节的全产业链和全流通体系建设,将意味着产品质量的全程可控和可追溯,从而真正建立起从源头到终端的食品安全链。
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话题一直就没有离开过公众视野,社会对各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让劣质有害产品无处藏身的呼吁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客观地看,从田间到餐桌,是一条漫长的旅程。在整个链条上,成长最快、实力最强、管理水平最高的环节无疑是生产制造,而在种养、初级加工、仓储运输、分销零售等其他环节,集中度与可控性则相对较低。面对千千万万分散的种植户、养殖户,监管部门即使下很大决心,恐怕也无法做到“管得住、管得全、管得了”。
对此,有专家建言,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化规模生产经营组织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道理很简单,有了组织的种养户,从种子、饲料到防疫、收获,都有“组织”来指导、监督,同一专业组织成员甚至还可以互相指导监督。对监管部门来说,无法对千家万户形成有效监管,但对专业组织却可以形成有效监管。
现代化规模生产经营组织的确从源头上把握住了质量安全,但在农产品接下来的流通环节中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质量安全风险,却依然是个难题。单就市场风险而言,近年来屡屡出现的“香蕉卖难”、“土豆卖难”各类“卖难”事件,已是明证——现代化规模生产保证了产量和质量,但在供需对接上却出现了问题。实际上,和需求脱节的专业合作社生产方式也会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带来同样的困扰。雨润集团总裁祝义亮曾以雨润在六合投资建设的年屠宰300万头生猪基地为例,据介绍,该项目投产后将有助于南京淘汰50%以上落后产能。不过,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则有赖于稳定的生猪供应。正因如此,雨润在加快屠宰基地、食品加工园布局的同时,在20多个区域中心城市投资建设了采购中心,以实现质量安全和市场风险可控。
显然,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安全、市场流通风险等问题,除了相关政府部门要做好各类信息服务、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化规模生产经营组织外,实现农业现代化企业与专业合作社对接的全产业链介入、全流通体系建设也是值得提倡的重要一环。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懂市场、懂经营的现代农民。随着机械化种养方式的推广以及农业科技的普及,农业生产方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另一个现实是大部分农民仍然只是简单地知道“市场”的存在,对市场规律却缺乏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也正是从提高农业效益、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论,笔者认为,应当鼓励更多类似于雨润这样的农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开展全产业链经营、全流通体系建设,企业在指导农民该种什么、养什么的同时,实现自身产品质量的全程可控,继而实现企业、农民、消费者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