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秦升益:舞动热情的砂漠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20:51 来源: 《中关村》

  Qin Shengyi is Building a Silica Sand Empire in China

  针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六大难题,秦升益以沙漠中的沙子为研究切入点,原创性发明了280多项发明成果,并自主产业化,创造性地形成了“以砂精铸、以砂兴水、以砂增油、以砂治沙、以砂建筑、以砂兴农”为代表的问题解决方案,是以“用沙”为标志的战略性新兴工业型“砂产业”开拓者。

  For the six major challenges faced by human society, Qin was using desert sand as an entry point of his research and made more than 280 original inventions. His research had successfully turned desert sand into fine construction material。

  文  本刊记者 程桔华 白净

  封面摄影  毛重渝

  再过几天,秦升益即将迎来他的五十岁生日。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人到了五十岁就要一心一意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可逆天而行,俗称“知天命”。事实上,从秦升益开创的“砂产业”来看,早在30年前他就与沙结缘结情,并一直为之奋斗至今,从未移情。

  30年的摸爬滚打,秦升益饱尝了追梦者的种种辛酸,但是回头看看,一路走来也是荣誉无数,风光无限。29岁那年,秦升益就荣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0岁时荣获国家发明奖;32岁时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岁时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7岁那年荣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业奖”称号;41岁那年荣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称号;42岁那年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45岁时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47岁时被授予“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称号;48岁时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而所有这些荣誉皆因“沙”而起。沙漠中的沙子,制成的硅砂滤水砖,铺进了中南海,铺进了科技部,铺进了水立方,铺进了世博园……从安徽大别山区走出来的秦升益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崭新产业——“砂产业”的存在与兴起。

  30年来,秦升益沉浸在广阔的“沙世界”中,致力于点“沙”成金,造福人类。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的重要论述,构想在沙漠戈壁发展农林生产。以阳光为直接能源,靠植物光合作用产出物质产品的农业生产过程,被称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在钱学森科学精神的鼓舞和“沙产业”伟大构想的启发下,秦升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辟蹊径变“沙”为“砂”,开创出以“用沙”为标志的战略性新兴“砂产业”,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秦升益的创新之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就在今年9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深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进行调研。在仁创科技集团展台,李长春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积极发展“砂产业”的实践表示赞许,并高度赞扬企业取得的创新成果,希望企业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努力做到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早日跻身世界一流企业行列。而更早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仁创科技集团的自主创新成果也大为赞赏。

  吹尽黄沙始到金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沙漠化不断扩展造成的土地日益减少,水资源日益匮乏,石化能源日益枯竭已成为“三大世界性难题”。

  在沙漠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地区,世界各国都期望把看似“取之不尽”的“沙子”变成为人类带来福祉的资源。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都在寻求解决之道。多年来,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在传统防沙治沙的同时,也在沙子的工业化利用方面做了许多研究,例如用沙子制造纤维、制作人工大理石,还有其他国家尝试用作建筑、环保、防护材料等等,但都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我国在用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以沙为原料的工业化利用仍是摆在中国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从“沙产业”到“砂产业”的演进,秦升益走着一条不平凡的路。

  秦升益说他是一个“连做梦都会梦见沙子”的人。每天都在和沙子打交道的他,笑称自己一生都将围绕着沙子转。

  提起与沙子的最初情缘,秦升益告诉记者,“那是30年前的事。”1981年,秦升益一毕业便被分配到了济南铸造锻压研究所,在琢磨专业的过程中,铸造用的原料沙子引起了秦升益的兴趣。他发现沙子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在铸造业中,很多精密仪器的制造,需要用沙子做的模具来完成,比如说汽车的发动机。但30年前,我国铸造业并不发达,不仅精密仪器的技术、设备需要进口,就连做模具用的沙子都要从澳大利亚进口。这让秦升益暗自发誓一定要改变我国铸造业的窘状。

  经过4年的钻研,1985年,秦升益大胆地提出用我国内蒙古沙漠上的风积沙取代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锆英砂做精密铸造材料。他算了一笔经济账,当时进口的锆英砂大约7000元/吨,而内蒙古荒漠上的石英砂只要10元/吨。“一旦研究成功,可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

  不过,用廉价、储量丰富的天然沙代替昂贵的锆英砂的设想,一经提出便立刻被外界浇了一头冷水。理由是“石英砂膨胀率是锆英砂的3倍,加热后容易变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秦升益是在做梦,连美国那样发达的国家都要从澳大利亚进口锆英砂,何况中国呢?

  然而秦升益却有着一股不认输的韧劲儿。他买来《化工大字典》当枕头,想到什么需要什么就查什么。有时候看到的词条连名字都叫不上来,但一看性能正是自己所要的,就把名字抄下来,骑着自行车去买回来做试验。

  在对于膨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日常所读的《周易》令秦升益受到了启发。他感觉其中名言的涵义与自己的发明之道有着某些联系。最后他终于恍然彻悟:“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如果把沙粒的膨胀视为‘阳’,那么它的对立面‘阴’,就可视为收缩。膨胀力与收缩力之间一平衡,问题的症结不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在随后的3年里,秦升益做了6000余次试验,用了9000多公斤沙子,终于研制出了“耐高温覆膜砂”。

  1988年春天,秦升益背着50公斤覆膜砂到石家庄水泵厂进行中试。结果十几个铸造件试验全部成功,比“洋砂”还要理想。当对方以3500元/吨的价格购买秦升益的覆膜砂时,业界不由惊呼:“砂子竟然卖出了钢铁价”。

  秦升益的这一重大科研成果让他一夜成名,各种荣誉接踵而至。1990年,秦升益荣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荣获国家发明奖;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样是在1993年,顶着无数光环的秦升益做出了人生重大的一次抉择。那一年,他怀揣着借来的3.5万元钱,只身一人来到北京中关村创业,创立“北京市长城铸造新技术开发公司”,即仁创科技集团的前身——三间平房,一口大锅,便是公司的雏形。

  在秦升益的带领下,仁创科技集团发展得蒸蒸日上。仅就覆膜砂而言,如今97%以上的国产化汽车发动机关键铸件就是用覆膜砂技术制造而成的。而覆膜砂产业化后,培育了年产值达35亿元的铸造材料市场。

  旗开得胜后,秦升益又率领团队成功研发了“孚盛砂”。这一利用“蛋壳原理”的原创性发明,成功解决了美国、俄罗斯10多年来未攻克的“透油与阻水”技术难题。经大庆、吉林和中石化华东分公司等油田的批量应用,平均单井日石油产量提高2.3吨。而孚盛砂产业化后,可望培育出年产值高达100亿元的市场。此外,还有环保领域系列技术——生泰砂及生态防水材料的产业化,可望培育出年产值超千亿元的巨大砂产品市场。

  一个庞大的砂业帝国已展现在世人面前!据悉,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实现工业型“砂产业”的企业,目前只有仁创科技集团一家,它同时还是全国首批被批准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民营中小企业。

  创新为本仁为人

  一踏进仁创科技集团大门,“您的需要,我的创造”几个大字便映入记者眼帘。平时,秦升益也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我的理念就是,分析社会潜在需要,并以此为研发目标,创新后迅速产业化,以满足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在仁创科技集团的诸多科研成果中,“生泰硅砂滤水砖”得到建材市场的广泛认可。这种表面看似普通的硅砂滤水砖,如果铺在路面上,可将降落下来的大量雨水全部吸收,然后渗透给雨水收集系统,经过滤、净化处理得以重复利用。在不足3年的时间内,生泰硅砂滤水砖已在300多个工程中得到应用,数量达到100万平方米。特别是奥运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万人广场等标志性重大工程等,都使用了生泰砂基透水建材产品。尤其是18000平方米的水立方场馆,室外地面铺设的全为生泰硅砂滤水砖,实现了“下雨洒水地不湿,渗水回收再利用”的神奇效果。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到水立方参观。罗格充分肯定了这种风靡奥运场馆建设的生泰砂基透水砖的优良品质。当场惊呼:“My god!”

  与其说罗格是对仁创科技集团的产品大加赞赏,倒不如说是对仁创科技集团创新精神的褒奖。事实上,每一款新产品的问世,都饱含着以秦升益为领头羊的仁创人的创新思维。

  反思自己的创新过程,秦升益认为虽有偶然性,但不可否认其中的必然性。他说:“《易经》是传统文化的本源,而《易经》最关键的是‘大道至简’。人世万物纷繁复杂,提炼到最后就是阴和阳。我二十多年的实践总结就是:把《易经》的原理变为创新的方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创新规律,形成创新思维方法,构建创新体系模式。”

  秦升益喜欢创新,并勇于创新。而像他这样能将《易经》的原理与创新相结合的思辨方式,在当代众多企业家中似乎为数不多。为此,秦升益也被冠以了“儒商”的称号。

  “用《易经》思想来说,我的创新就是从‘象—数—理’到‘理—数—象’。即:认识事物是‘象—数—理’,而发明创造是‘理—数—象’;‘象’即形状,‘数’是结构,‘理’为功能。”秦升益向记者阐述了他的创新思想,“譬如,我们认识杯子时,首先看到的是形状,然后认识到的是结构,最后使用的是功能。但发明时则相反,首先要明确所需功能,再分析确定相应的结构,结构确定下来后,再加以审美要求就形成了最终形状。这就是认识杯子从‘象—数—理’,到发明杯子从‘理—数—象’的过程。”

  秦升益还认为,任何结果都是行为的结果,而结果是受思想支配的,思想又是受文化影响的,即“结果—行为—思想—文化”,因此,对于创新来说,创新的结果只是末,而创新文化是本、是关键。“我之所以今天能够发明出一些成果,能够从一个领域拓展到这么多领域,能够从无到有开发一个人类新兴产业,就基于这种逻辑认识”。

  “仁创自主创新模式”带来了“加速度”效应。自主创新科研成果由原来“几年一项”到“一年几项”,再到如今“几天一项”。如今已原创性发明280多项成果,形成了“以人为本,人人创新,造福人人”的创新氛围。

  以“仁创”为核心的这种创新文化,形成了独有的创新模式,即“创意—试验—中试—产品化—产业化—市场化”,首先是创意,第二步试验,第三步中试,第四步产品化,第五步产业化,第六步市场化。通过创意到市场化,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秦升益颇为感慨地说:“我们办企业的目的首先是以自己发明创造的产品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难题,企业也需要利润,但利润的来源是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回报,获取利润只是手段,是为了使自己生存发展得更好,以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进行新的创新,以满足社会更大的需求,解决社会更大的难题。”

  源头活水济世民

  从大别山褶皱里走出来的秦升益是一位仁者,他爱山的坚韧;但他更是一位智者,他创造的“仁创泉”把水留在了山里,流进了村民的心里。

  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边缘,乌江下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结合部位。该县以山地为主,自然概貌为八分山,半分地,半分水,因此是个名副其实的山区县。武隆县年降水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季节性分布不均,又因为该县大部分地区是“漏斗型”喀斯特地质,蓄水保水力差,降水大多从溶洞缝隙溜走,因此工程性缺水严重,百姓还是喝不上水。近些年来,武隆一直是四省交界的全国贫困帮扶地区。

  2010年岁末的一个午后,北京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牛有成到武隆考察后直接给秦升益拨通了电话:“你能不能解决重庆武隆喀斯特地貌村民的蓄水用水问题?”秦升益略加思索后,果断地回答道:“可以解决”。放下电话后,秦升益便立即组织攻关。

  对于秦升益来说,他一直希望自己做一个山一样的男人。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仁者乐山、不可动摇、一诺千金,不辞劳苦的创新与创造,为的是兑现自己一个庄严的承诺,更为的是造福一方百姓。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秦升益和他的科研队伍终于拿出了解决木根村人饮水问题的成熟方案——“仁创泉”方案。

  方案出来的第二天,他来不及歇息就亲自带队去了重庆武隆县木根村。当时正值2月初,天寒地冻,大雪封山,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之中,秦升益却在风雪中开始选址。

  秦升益每天和工人一起同吃同住,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从方案的构思到实施,从实施的规划到具体的选址,以及在动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秦升益无不关注。他生怕细节的疏忽会导致工程的全盘坍塌,更重要的是,那么多人的饮水问题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那是与我们一样的生灵啊!自然条件的不利使他们生活困顿,那就要设法用人为的创造来弥补,如果因我们的失职而导致工程失败,这便有亏于一个企业家的良知!这是秦升益当时最本真的想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秦升益和他的团队终于没有辜负牛部长的重托,也没有辜负企业家的良知。他们的储水工程在2011年2月动工,6月完工,占地2.1亩,容积1500立方米,日供水300立方米,可解决木根村及周边等地1000余人的饮水问题。

  终于在6月18日,这三套“仁创泉”砂基饮用水利系统全面竣工并举行了捐赠仪式。工程竣工的时刻,北京市政府戴卫副秘书长来了,武隆县长郭忠亮来了,闻讯的老百姓来了……在热烈欢腾的气愤中,表达最多的就是“喜悦”和“感谢”。

  “我也是一个从大别山区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我愿意把这三套价值350万的‘仁创泉’免费捐赠给武隆山区的百姓”。当秦升益看到木根村百姓能用到清洁的水源,并用充溢着欣喜和感激的眼神凝望他时,他做了这样一个决定。

  这项饮水工程建成之后,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饮水问题,更能带动当地旅游业。“仁创泉”将在整个武陵山区进行推广,给当地百姓送去更多的实惠。

  秦升益是一个民营企业家,然而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管理者,在他身上总是体现出一种抱负和超越。他把他的企业命名为“仁创”,就源于对传统文化的青睐和创造性诠释。仁者,爱人,生生不已;创者,进取,新新不滞。这既是他对企业的管理理念,也是他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种理解。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