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科技与文化的对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09 18:30 来源: 《中关村》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eets Cultural Needs

  文 总编辑 卫汉青

  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第一次交会对接。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托举神舟八号飞船精确入轨,创造了中国火箭入轨精度的最高纪录。科技的力量再次彰显。而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则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与科技,似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同的领域,但如何实现他们的对接和融合,已经成为时下中关村的一个热点问题。

  事实上,我们现在消费的文化,基本上都是高新技术服务渗透或者支撑的文化,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创意产品的营销和制作,以及高科技的演示制作服务等等,都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结果。

  在中关村这块科技创新的文化圣地上,科技与文化有效对接的案例其实早已有之,而且不胜枚举。

  本期“封面故事”《秦升益:舞动热情的“砂”漠》,讲述的是一个从安徽大别山区走出来的企业家秦升益,通过科技的力量征服沙漠的创新故事。针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六大难题,秦升益以沙漠中的沙子为研究切入点,原创性发明了280多项发明成果,并自主产业化,创造性地形成了“以砂精铸、以砂兴水、以砂增油、以砂治沙、以砂建筑、以砂兴农”为代表的问题解决方案。作为“砂产业”的开拓者,秦升益坦言仁创科技创新的源头正是中国文化,这在文中有详细介绍。

  在当今世界主权债务危机加重,经济面临二次探底风险,新的科技革命可能形成的大背景下,中关村选择“创新驱动”,探讨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的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特别报道”《与世界科技潮流同行》一组文章汇集了众多中外嘉宾对云计算、生物医药、科技金融等话题的真知灼见。中关村和中国科技的明天会怎样?世界科技的明天是个什么样子?且听智者如何说。

  “经济”版《萧灼基:走自己的路,“创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一文,介绍了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教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独到观点。面对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发出的“经济危机让马克思主义复兴”、“马克思准确预言资本主义命运”、“北京共识”、“中国模式”等声音,萧灼基认为现在没有包打天下的通用法则,各国总要根据各自国情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乔布斯走了,他把一颗“金苹果”留给了世界。《史蒂夫·乔布斯:魔术师谢幕》等一组文章,回顾了乔布斯这位不按常理出牌的“坏蛋”用科技改变世界的故事。久盛不衰的iPhone,2012年销量有望达到7830万部。不仅如此,苹果手中还握有761亿美元的现金及有价证券,其零负债的现金储备让全球所有商界巨头自愧弗如。2010年5月,“苹果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乔布斯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短处”,可以给中国创业者深刻启迪。

  “科技”版《768:独树一帜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一文,为我们发掘了一朵文化创意产业奇葩“768创意产业园”。这所名字和798艺术园区相像的园区,也是承接了一家不太景气的国营工厂的遗产,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园区方预计“十三五”末,园区年设计创意产业收入500—700亿元,创造地方税收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5万个。如果就产值和税收来说,应该比798更看好。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文化”版《寻访纳兰踪迹  感受海淀文脉》一文,为我们介绍了纳兰性德这一文化遗迹。如何打造纳兰性德文化名片,实施文化产业开发,建立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相得益彰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格局,在当下尤显得有意义。中国是一个5000年的多民族文明大国,我们还有多少历史文化宝藏需要发掘呢?

  我们相信,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一定会绽放出更多更美的科技文化并蒂花!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