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第四极”正崛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2:14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本报记者 余兴文 陈偲 实习生 胡哲
“未来国内竞争主要是区域之间的竞争,长三角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珠三角、环渤海都已稳定成型,也即将再度起飞。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途径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目前当地高层的研究都是有利的,但未来出现的问题仍难预见,所以关键是如何开始,然后走实每一步”
在国务院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半年后,成渝经济区内的46个市县(区)高层终于实现首次聚首。11月5日,以探讨成渝经济区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在川渝两地的中间带城市内江召开,国内诸多专家、企业主参与讨论并就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工作提供了建议。
按照会议意图,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规划的“第四极”,成渝经济区希望通过全面落实国家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各项战略部署,抢占发展先机,在完善合作平台搭建的基础上,高效推进《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实施。
协调机制待确立
早在今年4月,国务院原则上就通过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但让人不解的是,川渝两地在不久前才开展实质性的商讨工作,更是有网友指出,之所以不是合作会而是座谈会,表明双方诚意欠缺。
然而,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可能是人们达成这个美好愿景的期待过于强烈,比起此前《长三角规划》出台一年多并无动作,实际上川渝的进展是积极的。
徐长乐还指出,要贯彻《规划》的实施,必须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平台,诸如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联席会、高层座谈会以及类似企业间合作的行会,通过层级分明的平台达成一体化联动机制,只有形成共识才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事实上,四川省副省长王宁在当日的座谈上透露,第一次川渝合作高层联席会议将于今年底召开,届时两省市主要领导将坐在一起,商讨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的重大事项并签署新的合作协议。“其中,补上目前缺乏合作机制的短板,将成为联席会的一个重点。”与会的专家和官员也一致表示,座谈会的召开是为更高层面的商讨以及相关合作机制的建立做铺垫。
“如果能在最短的时间建立合作机制,就能在更大的范围形成同城效应,为跨行政区的经济合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重庆市政协副主席于学信如是强调。
徐长乐也指出,“区域经济建设是个整体概念,地域、产业等划分起来纷繁复杂,因此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做好制度安排才是实实在在的当务之急,在合理的机制上从而可以形成长效合作的契约。”
以建设基础为前提
“为进一步完善成渝经济区合作机制,可以学习借鉴长三角地区的做法,建立相应的协调执行机制。”成渝经济区规划起草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表示。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指出,比起长三角地区的“一核七带”,成渝经济区的“双核五带”不仅在整体经济基础上有所薄弱,产业发展更不平衡,而且成都、重庆的经济辐射能力也远不及上海,因而发展应先从基础做起。
这与会上多位专家的看法不谋而合,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勇就认为,“五带”之间的节点城市就是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一个关键,首先可以加强这些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等建设以发挥其传动轴的功能,盘活整个经济区域。
“首先应完善重点要素建设,最后走向制度合作。”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也指出,重点要素主要包括能源交换、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合作、环境共同治理、产业协作分工等,在3到5年间重点布局这些要素,随后可以逐步尝试扩容更多要素,进而开展制度层面的合作。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吕政则认为:“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首要是产业差别化战略。”对此,徐长乐表示,“双核”地区产品化战略上确实存在同构化的现象,这都是市场竞争所造成,不能说不合理,但未来可以在统一规划的产业发展道路上,通过政策定向,市场引导细化产业链,使区域内的分工多元化。
范恒山同时提醒说,成渝经济区是在各地方的“十二五”规划出台后获批,两个规划必然存在一点差异,因此地方在将二者并举推进时,需考虑人力、物力方面是否会造成重叠浪费的现象。
未来且行且探索
西三角经济区的概念早在2005年就有人提出,然而构想一直未成型。徐长乐表示,从“西三角”到“成渝”的概念表明在区域经济规划的实践中会有很多因素的制约。
事实上,成渝经济区的内陆崛起将不同于沿海地区经济开放的过程,由于并无发展先例作为模型,所以区域必须自成一套内陆开放型经济体系。
郁鸿胜指出,区域经济必然存在“省际壁垒”,随着市场的发展,各省市区之间的竞争会增强区域内经济活力,与此同时也会产生资源不合理分配、地方保护等情况。但总体而言,成渝经济区的优势在于川渝两地的合作将会多于竞争,而不足的是除成都、重庆外,区域内并没有其他城市可独挡一面的,中间地带城市形成了经济的“塌陷带”。
绝大部分官员和学者一致认同,成渝两地存在商业竞争,但产业结构上双方却有互补。成都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模式,而重庆制造业发达,属于生产型。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可把四川作为其经济腹地,为其提供原材料、劳动力资源等,成都可打造为金融中心,川渝整个地区其实可成为一台“自我循环的永动机”。
徐长乐对此指出,未来国内竞争主要是区域之间的竞争,长三角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珠三角、环渤海都已稳定成型,也即将再度起飞。而成渝经济区的发展途径可以有很多种可能性,目前当地高层的研究都是有利的,但未来出现的问题仍难预见,所以关键是如何开始,然后走实每一步。
从此次会议的召开,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已着手起航。据了解,11月6日,总投资2亿元的内江市成渝经济区人才交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成渝区网”也在内江首创上线,并定位于反映成渝经济区发展、推进成渝经济区合作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