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如何应对欧债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8:2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 鲁传颖

  眼下,欧洲正为债务问题搞得焦头烂额,而中国是否该出手救欧洲也因此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国际媒体都开足了火力准备在这个议题中讨论出个结果来,为欧洲寻找出路。中国的媒体上是一边倒的反对声,担心中国的投资打水漂或是被欧洲给拖垮。然而,中国该不该拯救欧洲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只是媒体用来吸引眼球的提法。中国没有能力,欧洲也没怎么指望中国去救。政府间正讨论的议题是中国是否应该去投资欧洲债券,而不是拯救的问题。

  既然是投资,目的当然就是利益回报。鉴于目前欧洲经济形势,不可能给投资者以高额的经济回报。在欧盟新救援计划中,私人部门的投资者还被逼接受50%希腊国债减记。虽然欧洲金融稳定工具会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担保,但仅限于初次20%的损失,与之前50%的减记比起来相差较远。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此时投资欧洲债券都不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所以当欧洲金融稳定工具首席执行官雷格林来华推销欧洲稳定基金的时候,民意很焦虑,担心政府会动用外汇储备购买安全系数不高、回报率低的欧洲债券。但是投资回报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政治层面的回报有时候更诱人。欧洲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并没有旁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中国清楚,欧洲人更清楚,因此双方都没有把话说死。

  目前,全球有能力购买欧洲金融稳定工具的国家屈指可数,如果中国有意投资,完全可以大方地等着欧洲人上门谈判。一旦坐下来谈,话题可能会涉及对华武器禁运、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对华武器禁运,欧洲过去常常推脱美国干涉,不和中国讨论解禁问题。这次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美国却自顾不暇,当然也没有理由去阻碍欧洲接受中国的投资。何况这项禁令本就是冷战产物,美国国内也有很多支持解禁的声音。不过,欧洲要想解禁,必须要通过27个成员国的同意才行,难度不小。但即使这次没有成功,达成某种阶段性的计划也是值得考虑的。

  既然要投资,就要有明确的投资方式。目前大家讨论最多的两种方案是购买新推出来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和通过IMF来投资。这两种方案都有不足之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虽然获得了评级机构AAA的评级,但毕竟是个新生事物,诸多细节没有披露,流动性和安全系数还有待市场检验。如果通过IMF来投资,安全系数自然上去了,但IMF毕竟是由欧美所控制,中国出了钱,赞誉可能将归IMF所有。

  因此,笔者建议不妨探索一条新方式:由中国自己设立欧债投资基金,通过双边谈判的方式来决定如何购买欧洲金融稳定工具以及购买数额。这样既可以做到公开透明,缓解民意压力,又争取了主动权,一改由对方抛出方案、我们再决定是否接受的被动,也可以保证外汇储备市场化运作方式不受干涉。

  (责任编辑:林秀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