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布病”调查:专业防疫员紧缺,多从当地农牧民中招募刘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0 08:4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记者 刘涌 北京报道
11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出现了超过百名防疫员感染布鲁氏菌病(以下称“布病”)的疫情。
据当地的防疫站向媒体反映的情况称,今年3月乌兰察布市大规模开展对羊的检疫工作,不久之后,不少防疫员出现了腰疼、腿疼、关节不适、头晕等症状,经过传染病检测,整个乌兰察布市,包括集宁区、华德县、商都县、兴和县等旗县,感染布病的已超过百人。
11月7日,国家农业部就此事回应本报记者时表示,关于此次疫情防控,农业部已经指示当地政府迅速处理并要求及时公布结果。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对人的关节、肝脾等造成损害,在我国与“非典”、艾滋病、炭疽等疾病一起被列为乙类传染病。据估算,布病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百亿。
记者了解到,此次感染布病的防疫员多为从当地的农牧民中招募的。“现在基层的防疫员很少是专业的,而基本是从农牧民中招募的,尽管也会有培训,但专业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还相当不够。”一位内蒙古兽医局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清民告诉记者,疫病蔓延一方面与近年患病牲畜的流动性增加有关,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布病防疫经费的短缺。“而基层防控经费的短缺,则可直接造成防疫队伍专业水平的下降。”
布病卷土重来
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对布病的防控曾取得过显著成效;但进入2000年以后,布病再次出现了蔓延的迹象。
“以前在全国成立有专业的布病防控队伍,对牲畜进行疫病的检测,发现带有布病的牲畜予以捕杀。”吴清民说,“后来,随着布病控制达到稳定状
态,布防队就解散了。”
经过当时的努力,布病疫情得到了控制。在此次出现防疫员被感染的乌兰察布市,据该市兽医局局长郭有贵介绍,80年代末期以后,布病疫情也已经基本消除。
但好景不长,布病的疫情很快出现了反弹。
来自卫生部、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6年到2005年,全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从0.09/10万上升到1.50/10万,10年间上升了16.7倍。2006年,全国共报告发病19013例,远远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1963年。
2007年,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份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和山东。在这种情势下,2007年11月,卫生部、农业部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加强疫病的防控。
通知认为,我国的布病疫情主要有四个特点,包括疫情波及范围广,当时已波及28个省区市;奶牛、羊流动性大,疫情上升快,且无疫地区出现疫情;新发病人以畜牧养殖、加工人员居多;病人症状趋于典型,90年代以后大多为重症病人。
基层防控薄弱
作为布病防控的重点地区,内蒙古已于两年前加强了布病的防控力度。“大约是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布病的疫情日趋严重,各地的防控工作已经展开。”前述兽医局人士对记者说。
来自内蒙古卫生厅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9个月的新发布病患者就达到了14654例,是2008年同期报告布鲁氏菌发病人数的1.5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病历的44.7%。当年,内蒙古卫生厅即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此次出现百余名防疫员感染布病的乌兰察布市,一直是内蒙古布病防控的重点地区,而且也是农业部2010年确定的全国布病区域化管理综合防控试点之一。
“越是重点防控的地区,防疫员与牲畜接触的机会和频率就越多,传染布病的几率也就越高。”前述兽医局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布病疫苗采用灌服的方式,因此一旦防疫员自我防护做得不到位,传染疾病的风险很大。“但从理论上讲,只要自我防护做到位,这种风险是可控的。”
据记者了解,我国每年都会开展人畜共患病防控技术培训。财政部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央财政支持下,2008年,我国共培训村级动物防疫员3万人,2009年培训人数则达到了10万人。
吴清民也指出,专业的防控队伍非常重要。当年能够将布病疫情基本控制住,专业的布防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已培训的防疫员数量,还无法满足基层防疫的需要。
“现在大部分的防疫员是从牧民中招募的,尽管也会有相应培训,但水平肯定无法与专业人员相比。”前述兽医局人士称。但由于经费不足、待遇低,很难招到专业的防疫员。“我们也希望招到专业的防疫员,但每年四五千的收入实在没有吸引力。这样的待遇水平对牧民的吸引力都不大。”
近年,关于加大基层动物防疫经费扶持力度的呼声络绎不绝,全国人大代表还曾就此向财政部提出过建议。
“布病属于慢性病且可控,从国外经验看也可根除,但所需资金投入相当巨大。这仅靠现有的防疫经费投入恐怕难以实现,需要国家下决心以专项工程形式通过技术改进和总体控制方案的规划和实施进行治理。”吴清民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