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面之韵味流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1 01:4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吃”的民族,从满足人的生理饱腹的需要,上升到礼俗、礼仪的层面,结合各区域不同的人文地理,伴随着世事沧桑,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其中的面文化,同样根深叶茂,雅俗共赏,拥有悠远丰润的历史。

  我们不妨从面食家族的主要成员“面条”说起。康师傅以一碗面起家,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借由深厚的企业文化,从探索研究中华面食文化入手,期待成为名副其实的饮食专家,饮食文化的传播者,也期待着更多的人们通过这一平台从关注中华面食文化开始,共同探讨中华饮食文化课题、也共同分享学院的饮食文化研究成果。

  中国的面条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1900多年前的东汉。东汉时的《四民月令》一书有“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的记载,其中提到的“水溲饼”即最早的水煮无馅面食,可看作中国面条的祖先。到了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记载了“水引面”:做这种面时要先用肉汁将面和好,然后用手将面揉成筷子粗细的条,放在盘中用水浸,最好手临锅边,面条要揉得如韭菜叶一般薄,用沸水煮熟即为“水引面”,和现代成熟的面条颇为相似。

  到了唐代,皇宫每到冬天都要制“汤饼”,夏天要做“冷淘”。“冷淘”即将面条煮熟后过凉水再吃的一种面,相当于现今北方夏天的“冷水面”。到了北宋,面条花样更是花样繁多,并出现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比如都城汴梁城内,北食店有“淹生软羊面”,川味店中有“插肉面”等,此时,面条已经有了浇头,既有“精浇”(瘦肉浇头),又有“膘浇”(肥肉浇头),而且有文献说到“旧只用匙,今皆用(筷子)”,佐证了北宋时期,我国的面条已经确定为“长条”了。由此可见,在中国,面条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北方尤其是面条的天堂,具有雅俗共赏、深入骨髓的文化魅力。炸酱面、刀削面、打卤面、牛肉拉面、烩面、臊子面……这些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的面,都来自北方。毫无疑问,在北方人的饮食生活中,面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北方人爱面,懂面。他们对于麦香幻化成面香的理解和体味,让人心生敬意。北方的面万千造型、万种风情、千滋百味。也许只有香油葱花抑或多了个荷包蛋,但一碗暖暖的普普通通面条却承载着妈妈的温暖、家的气息,一份饥寒后的满足、劳作后的知足……走在北方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面馆,还有不少以面为主打的饭店,红红火火。外地人已是觉出个中滋味美妙,但常常被当地人好意地调侃,“嘿,这算得了什么,有空到家吃,尝尝地道的味儿。”而身在他乡的北方人更是心心念念家乡的削面、拉面、切面、抿面、压面、揪面,用大刀、用剪刀、用刀片、用手指制作的,那些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面的滋味,早已深藏在游子的心中。

  在南方呢,面则精细了些、小巧了些、绵柔了些。那口鲜美的汤、那份有点“喧宾夺主”的浇头,同样也吸引了人们的味蕾,早餐吃吃、午餐吃吃、晚餐吃吃、宵夜吃吃,在南方人的眼里,面简直就是点心,简单精致。南方人喜欢吃汤面,最好配上好的浇头(即加在面条或米饭上的荤素菜肴,也是北方人俗称的“卤”或“臊子”),讲究些的老饕,浇头是要现炒的,绝不怕麻烦。对于南方人来说,浇头既是道菜,也是面条华丽的“帽子”。所以,我们吃到的南方面多以浇头命名,像是大排面、雪菜肉丝面、虾爆鳝面、鸡丝面、猪肝面、腰花面等等。南方的面带有南方人的腔调,同北方面一样,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北面“天时地利人和”,南面小巧精致。一碗面,看似简简单单却又繁杂深厚,充盈着满满的爱意,吃了一口,叫人如何不回味,如何不想它。只有这种源自内心的真诚和喜爱,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创意和热爱,才越发显得有神韵、有味道!在接下来的面食系列报道中,让你我一起走进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共同领略中国面食文化的魅力。摄影/高文麒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