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目前处通胀末期未雨绸缪应看好A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01: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刘田

  今年以来通胀和货币政策一直是市场焦点。目前时点通胀见顶回落趋势是否已经确立?之后货币政策可能会有何种程度松动?A股市场投资机会是否已经到来?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日前专访了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

  

  CPI将逐月下降

  《财商》:你觉得通胀一般在什么水平算是适度的通胀?

  滕泰:这需要从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一个硬性的标准。一般来说,发达国家CPI在1%~3%算是温和通胀;发展中国家稍微高一点,因为其经济增长比较快,居民收入增长也快,相对应的货币发行也比较多,而且在经济转型中原材料、工资等成本也都上升得比较快,所以一般3%~6%都算温和通胀。

  就中国而言,3%~6%也算是良性通胀。通胀当中部分因素是会扰乱经济的,但也是没法避免的。比如居民收入提高,这一定会让通胀上升,但这是好的通胀,还有环保成本、地租成本等;还有一些无所谓好坏的,比如资金成本提高,这些成本推动的通胀短期不可能改变。我们算下来,如果工资每年上涨15%的话,对CPI的影响就是2%。加上其他原材料上涨等,总的成本因素推动的通胀不低于3%。如果单成本推动的通胀就达到3%,而在某个阶段,CPI低于3%了,那实际上就说明需求不足,所以不是好事。

  过去10年中国一直处于2%左右的低通胀,这其实是特殊时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在工业化阶段,由于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巨大的产能过剩压低了物价,但这不可能是一个长远的情况。每个国家都曾经有过这样的阶段,英国17、18世纪纺织工业代替人工,一定造成纺织品价格的降低,那个时期物价是在下跌的,因为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了。所以过去10年中国物价超低但经济增长又不错,就是因为工业化崛起的时候,劳动生产率提高,压低了物价。但不能因此认为3%以下是正常的,实际上3%~6%才是正常的。

  《财商》:今年国内通胀一直比较高,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滕泰:主要是食品通胀,占这一轮通胀上涨的70%。食品不论是蔬菜、猪肉还是粮食,共性特点就是需求是刚性的,需求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减少,也不会因为价格下跌而暴增。而供给在一个阶段内弹性非常小,但在一个阶段内弹性就很大,这是农产品生产特点决定的。工业品用物理、化学等人为方法制造生产,但农产品是利用动物、植物繁殖生长规律来生产,所以工业品可以加速或放慢生产过程,但农产品不可能。

  农产品在需求旺盛的时候,供给并不能非常迅速地增加,而一些商家可能还会囤积,这样很小的供给缺口就会造成很大的价格上涨。这一轮猪肉价格从去年的15块涨到30多块,翻了一倍,这种状况持续到6月份,农民看到养猪利润增加,那么也开始扩大养殖,这样到明年又会开始一轮供给高峰。

  《财商》:现在市场普遍认为通胀已经从高位回落,你怎么看?

  滕泰:我也认同这个观点。通胀从8月份的6.5%开始回落,估计11月、12月CPI都会低于5%。明年CPI会逐月下降,到明年6月CPI会单月破3%,明年9月破2%。

  《财商》:怎么判断通胀初期和末期?通胀初期和末期的投资策略有什么不同?

  滕泰:通胀初期持有资产,末期持有股票。通胀初期和末期很好判断,从去年10月份CPI起来,之后连续几个月上升,这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新的通胀周期,到了现在6.5%见顶,拐点已经出现,政策也开始“预微调”,这就是明显的末期。

  《财商》:那目前阶段你对A股怎么看呢?

  滕泰:看好,现在是一个底部区域。从估值来说,A股13、14倍的市盈率已经是历史底部。从政策来说,已经开始悄悄转变,虽然没有大张旗鼓地开始转向,但如果到了大张旗鼓转向的阶段,A股行情可能已经处于“半山腰”。所以从未雨绸缪的角度来说,现在就应该看好A股了。

  可能需要担忧的就是资金面还没有彻底放松,政策信号虽然已经很明显,但资金面还没有全面改善。如果11、12月份新增信贷增加的话,那情况可能就会更好。

  

  下调存准率是早晚的事

  《财商》:通胀回落之后,你觉得接下来货币政策可能会有怎样的松动?

  滕泰:其实现在政策已经开始“预微调”了。主要表现在央行公开市场投放货币,短期回购利率下行;后面11月、12月的新增信贷有可能会超出前几个月的平均水平,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措施开始结构性调整。年底之前可能就是预微调和结构性的刺激,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可能会有一些转向性的变化,但经过前期的“预微调”之后,这个政策变化也就不会显得那么突然。

  《财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你觉得可能是在什么时候?

  滕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早晚的事,可能是在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不过下调准备金率有两个前提,物价下行和人民币升值加速,目前物价下行已经可以预计,但人民币升值还需要观察。其实外汇储备每增加500亿美元,央行就要增加投放3000亿以上的人民币来购汇。每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可回收基础货币3000亿元左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实是为了对冲。所以未来如果人民币升值不到位,热钱持续流入的话,央行还是需要对冲。

  《财商》:那会不会降息?

  滕泰:应该不会降息。利率能够调节物价背后的逻辑是消费者对利率敏感、投资者对利率敏感,所以在美国只要一加息,消费就会降低,但中国不是这样,中国加息不能抑制投资和消费的需求。在中国,加息对调节物价并没有太大作用,但可以补偿老百姓存款负利率,所以反过来降息也没有太大作用,现在总体还是“负利率”。所以说现有的利率水平会维持一段时间,但不排除会推动利率市场化。

  《财商》:你怎么看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呢?

  滕泰:我个人认为人民币是应该升值的,而且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经济。其实目前我们整个对外开放政策都应该调整,我们的对外战略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制定的,鼓励出口、吸引外资和汇率稳定,这三大战略毫无疑问是正确的。

  但从2005年以后这个状况可能就变了。以前出口的发展可以吸纳很多就业,但现在已经出现“民工荒”了,工厂招不到人,那还要不要鼓励出口?以前是外汇短缺,中国是资本稀缺国家,鼓励出口对吸引外资是有利的。但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很多了,还要不要吸引外资鼓励出口呢?以前是汇率稳定,这和吸引外资鼓励出口都是配套的,但现在稳定汇率,央行结售汇的压力很大,买了外汇之后发人民币,要么资产泡沫,要么物价上涨。如果不希望出现资产泡沫和物价上涨的话,就需要把外汇占款收回,只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其实很麻烦。

  而且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一种表面的对冲,总量上没变化,但结构上是有变化的。央行结汇的是外资外贸企业,它们把美元换成人民币;但央行回收市场人民币的时候,并不是针对外资外贸企业,而是按比例收,收的是内资内贸企业的。所以现在外资外贸企业人民币很多,但内资内贸企业非常缺钱。所以中国从战略上应该进行一个大的调整,从鼓励出口到适当鼓励进口,出口补贴应该取消,追求国际收支平衡而不是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稳定要变成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吸引外资应该重质量,而不是速度。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