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悄然变“味”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03:53 来源: 中国经营报作者: 杨晶晶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2011年11月9日晚,上海市南汇区新场镇的大东方艺术区,一场悲喜交加的生日宴会正在这里举行。有人过生日,有人吃完这顿饭即将离开。在11月9日之前,应大东方艺术开发商意得公司要求,大东方艺术中心的“村长”老琥(化名)已经陆续送走了300多位艺术家朋友及其家属。
4年前,大东方艺术区周边一片荒芜。因为房子一直闲置,意得公司便想到一个办法,请数百位艺术家来此地居住,当时打出的卖房广告语即是“与300位艺术家为邻”。老琥是300多位艺术家的召集者,也是大东方艺术中心的“村长”。
如今,房子卖出去了,地产商便将这些艺术家“送”走了。
“这是典型的艺术给房地产暖被窝的事。当开发商需要艺术家来帮忙叫卖时,我们就变成有用的东西;现在房子卖完了,艺术的使命已经结束了,我们就成了眼中钉,开发商希望我们立即走,最好一天都不要多留。”老琥说。
“艺术给地产暖被窝,这种情况太多了。利益驱动下,这样的‘文化创意园区’很多,但没有一家是成功的。”画家李玉宝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乱象丛生,主要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艺术为商业所利用,商业目的达到后,艺术像抹布一样被丢弃;而另一种所谓的“成功”案例,正面临着亏损。
借艺术炒地产
2008年10月,上海南汇区新场镇还是一片荒凉。浙江一家地产商意得公司,在新场镇开发了一片楼盘和商铺,迟迟售卖不出去。
“你看过《千与千寻》吗?千寻为了寻找丢失的父母,进入那座阴森恐怖的空城。当时我到这里,我的感觉就像到了那座空城。”小玛是西安美院的学生,毕业那年,22岁的她拎着背包来到上海的大东方艺术区。
“非常荒凉,买烟、买菜都要跑到附近的镇上。到了晚上,看不见一个人,都可以拍鬼片了。”画家老高说。
因为房子一直闲置,地产商便想到一个办法,请数百位艺术家来此地居住,当时打出的卖房广告语即是“与300位艺术家为邻”。
地产商的目的最终达到了。3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带来了集聚效应:美院美术系老师、学生开始来新场古镇写生,古镇里也渐渐出现了画廊、个人工作室;浓厚的艺术氛围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这三四年来,新场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东方附近的古镇有旅游业了,里面的画家、工作室都是叫卖的噱头。全国那么多古镇,有众多艺术家居住的并不多。”老琥说。
从2008年艺术家进驻以来,大东方的房子越来越紧俏,现在房子基本卖光。
在采访中,画家们告知,当时,意得公司还看中了大东方艺术中心附近的另一块地皮,他们游说政府,希望拿下那块地,做文化创意园区。一期的房子卖完以后,让这些艺术家们搬进二期居住,这正合政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心意,政府也同意了。但不料地皮被万科买下。“他们长远的利益落了空,不需要我们,所以现在急着赶我们走。”老琥说。
“当地产商需要我们为他叫卖时,我们就是艺术家;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我们就是无业游民。所谓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他们眼里不过是那么回事儿。”老琥说。
2008年,300多位艺术家从全国各地来到大东方艺术中心时,影像家资佰满心欢喜地做了“孵”系列作品,“做了1米5高的鸡蛋,寓意大东方孵化出崭新的艺术生命。”四年后,资佰请来艺术家朋友,一起砸碎了所有的鸡蛋,“大东方的生命夭折了。”资佰说。
业主小王买了此处的房子,“艺术氛围多好啊,当初就是被‘与300位艺术家为邻’吸引来的。”刚搬来不久,艺术家们却离开了此地。当初宛如《千与千寻》中空城的地方,3年后高楼耸立,毫无艺术气息,“大东方艺术中心”牌子缩在一角,经保安指点才能看到。
“艺术就是商业赚钱的工具,用完即扔。在这种环境下,文化创意产业怎么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画家老杨问。
记者多次试图联系意得公司老板,但其一直未接听手机。
“最专业的创意园”在亏损
2011年11月9日上午,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上海MO创意园区。园区内多是画廊、画家的工作室,艺术氛围浓厚,这是被网友广泛赞誉的艺术区,也是废置厂房改造利用的成功案例之一。
复旦大学老师、画家李玉宝的工作室也在MO创意园区,为什么选择这里,李玉宝回答说:“因为这个园区最专业。”
“但现在园区里的大部分画廊都是亏损的。”一间画廊老板说,“不信你去问问其他画廊老板,看起来很不错吧,其实这里的画廊都在亏。”
他的观点也得到了另一家画廊老板的赞同。“差不多吧,最好的情况是持平,马马虎虎,利润是很微薄的。”
从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多,处于市区的MO创意园很安静,只有一拨外国客人,进入一间间画廊看画,再空手走出。还有一些零星的年轻情侣,挂着单反相机,在四处拍照。
亏损的原因首先是房租。“我是2006年进来的,我这个店面150平米,月租1万元。”画廊老板说。房租跟进园的时间有关。最开始,为吸引画廊入驻,纺织厂将店面以几毛钱招租,后来莫干山路的MO创意园区的名气越来越响亮,房租就以飞快的速度跟上市区房租的步伐,上涨越来越快。“150平米的店,房租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0%并不是统一的标准,涨幅与房间面积有关,面积越大,涨幅越大。
直接影响他们收入的是外国顾客购买力下降。“因为国内顾客的总体购买力还是比较弱,所以现在的艺术品市场还是外贸导向,跟着外国的经济形势走。自2008年到现在,美国、欧洲的金融危机持续了四年,一方面是买画的外国客人少了,另一方面是他们的购买力也下降了。”这间画廊老板说,一个月的收入交了房租,几乎没有盈余,有时甚至亏本。
“市场景气的时候也存在亏损,但还是以盈利居多、亏损少。现在不一样,亏损是大多数。”李玉宝分析,“艺术市场受三种因素影响,一是作品好坏;二是国际形势影响;三是租金等费用。”
一方面是市场萎缩,另一方面是日益上涨的房租,画廊老板苦不堪言。身处以文化创意闻名的园区,他们并没有得到任何来自行业协会或政策的扶持或帮助。
记者试图寻找该园区的负责人,但园区内的商户告诉记者,“一般每月催款单下来,我们直接去某个地方交钱,平时园区并没有谁负责。”
被过度商业化的文化产业
上海大东方艺术区和MO创意园区,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并非个案。其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则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被商业化伤害、难以突破的困局。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目前授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77家,加上未授牌的总共有300家,看起来发展风生水起,但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值上却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不到。
据上海某区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其辖区内一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园,一年上缴的税收仅为400万元。
这位官员曾惋惜地说,“如果把这些老厂房推掉,土地招标,重新开发成商务楼,1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至少能给区里带来2000万元的税收。”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贺寿昌表示,上海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政策的作用毕竟有限,有的政策因为种种原因也难以落地。
对于上述某区官员的“惋惜”,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副秘书长王伟文坦陈,在偏远区县确实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这与区县政府政策有关。各区县为了自己区县经济发展做出一些内部政策,里面可能有些急功近利的因素。
MO创意园区原本是纺织厂的废旧厂房,其租金已是画廊老板不能承受之重。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办公室课题组孙祥飞说,在上海的某些创意产业园中,许多艺术家因不堪忍受日益增加的租房价格,选择了离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园区的商业化现象严重。
据上海社科院上海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慧敏研究员介绍,由于受保护历史遗产、城市建筑规划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老厂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开发的过程中被过度地放大其商业含量,成为炒作房产的重要因素。
“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对旧厂房的改造和加工而诞生的创意产业园区一直都存在着房地产的炒作问题,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创意产业的旗号当做炒作的筹码,这些现象至今未得到有效遏制。”孙祥飞表示。
链接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六种发展模式
1.政策导向型园区
代表园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
2.艺术家主导型园区
代表园区: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上海M50
3.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代表园区:南京1912街区、上海8号桥
4.资源依赖型园区
代表园区: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
5.成本导向型园区
代表园区: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北村艺术村,苏州动漫产业园区
6.环境导向型园区
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配套设施,悠久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