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亟待寻求突破 “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侧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04:42 来源: 金融时报

  记者 张环

  专家认为,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该做好三件事。第一,提供全球流动性。第二,只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支撑,才能带来长久的繁荣。第三,加强全球经济监管体系建设。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有四个基本前提条件,包括持续繁荣的国际贸易、发达健全的国内金融市场、稳定且趋于升值的货币以及较为开放的资本账户。

  围绕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尽管问题大同小异,但全球经济金融背景却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本轮危机在充分暴露现行货币体系弊端的同时,也日益凸显出重建全球货币体系,推进全球金融框架改革等的重要性。后危机时代,如何对国际资本流动、泡沫与过剩实施有效监管?新兴市场货币如何从中汲取教训、获得经验?人民币如何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发挥作用,这一系列议题都将影响到未来全球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和前景。在“国际金融论坛2011年全球年会”上,专家们围绕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储备货币多元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危机暴露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弊端

  本轮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已逾三载,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依旧,救助欧美债务危机虽有所进展,但深层次影响仍未根除。危机在充分暴露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陷和弊端的同时,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着诸多“瓶颈”。国际金融论坛(IFF)副秘书长王元龙认为,所谓“瓶颈”主要在三大方面。首先,美元泛滥导致国际金融危机频发。其次,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经常大起大落,汇率体系存在的不确定性日益明显,加剧外汇风险的同时,也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极大影响到国际贸易与投资的正常进行。再次,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严重。

  他同时表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机构,如世界银行和IMF依然存在,但却难以反映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变迁,也不能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与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所以无法充分发挥在全球金融经济事务中应有的作用。总体上看,存在三大致命问题,包括以“一国一票”为基础的制度设计缺陷、以“华盛顿共识”为指导思想的僵化,加上危机管理职能的丧失。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认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这一体系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一直延续到现在,尽管当中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但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中两大问题日益凸显,即不稳定性和不公正性。因为现在国际资本流动无常,且缺乏有效监管,对新兴市场国家来说,它们必须积累大量的外汇储备来抵御这类风险。而在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时代,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便似乎成为惟一选择。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公平性则导致穷国的钱不断流向富国。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应建立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

  当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等三方面的秩序和纪律日渐陷于弱化、无序状态时,如何寻求突破便成为当务之急。中国银监会首席顾问沈联涛认为,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该做好三件事。第一,提供全球流动性。第二,只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支撑,才能带来长久的繁荣。第三,加强全球经济监管体系建设。其中,加强监管的难度最大。伴随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所引发的美元流动性泛滥已意味着监管的无力,对金融杠杆方面的监管也不够。此外,“我们必须要把金融导向实体经济行业,从而推进金融体系改革,防止一个危机转化为另一个危机。”

  张礼卿则倡导建立起多元化的储备货币体系。目前相关改革方案很多,包括创建世界货币,不断增发SDR作为储备货币,还有所谓的改良美元等。他说,从操作层面考量,所有提案都有一定难度,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和强烈的政治意愿,包括一些大国的支持。当然,建立一个多元的储备货币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表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已经进入混乱时代。在国际经济金融日新月异的今天,所谓不同货币间比价的说法已不成立,因为它已不再是双边贸易关系中所涉及的概念。由于目前很难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替代方案,所以短期目标仍是继续维持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稳定,但长期目标还应该是实现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再从多元化逐步过渡到一个统一的世界货币时代。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充满挑战

  在谈到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时,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首先阐述了这一进程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她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能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但这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此之前,我国的金融体系需要在利率、汇率机制上更加健全。与此同时,如果国内很多要素价格,例如利率、汇率、能源、土地等的价格仍有很大的扭曲或不确定性的话,一旦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大量资本的流入流出必将给实体经济带来重创。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要加大力度推行一系列改革。

  张礼卿表示,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有四个基本前提条件,包括持续繁荣的国际贸易、发达健全的国内金融市场、稳定且趋于升值的货币以及较为开放的资本账户。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一国货币能否在国外被接受,或者作为储备资产,并不是单靠政府推动的一个战略产物,应该是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必然产物。

  清华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充满挑战,是因为历史上绝大部分国家在货币国际化的进程中都并非一帆风顺。英镑在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之后遇到了二战重建的艰巨考验;日元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也遭遇了长达20年之久的经济危机。而眼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部分原因便可归结于美元的特殊地位。因此,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重视的三大原则,即一定要和整个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乃至整个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紧密结合;必须与中国自身的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紧密结合;国际化进程一定是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过程,不能仅仅让人民币成为国际金融工具。他同时强调,人民币国际化也不应是一个终极目标,这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性质不大一样。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副产品,是中国经济不断参与国际事务、提升话语权、参与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副产品,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金融开放的副产品,是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副产品。因此,其落脚点是要促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让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广大企业享有更多、更通畅的融资渠道。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