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际化,中国企业已经反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12:46 来源: 中国经营报

  —访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东生

  (龙飞)

  从1999年投资越南办厂开始,TCL坚定地走上国际化的前沿。从并购国际彩电业务付出的巨大代价,到最后回报落后于预期,年轻的中国企业们曾经付出了足够多的学费。

  回顾过去十年,TCL董事长李东生感慨,十年来,民族品牌与国际品牌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争斗,这是一场不平等的竞争,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争。“中国企业已开始反攻,现在只是开端,好戏还在后头。”

  未来面对欧美成熟区域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双重夹击,中国企业何去何从?TCL的国际化之路或许能够带来很多启示。

  国际化才不会被淘汰

  《中国经营报》:入世十年来,作为制造业的代表,TCL在国际化中给你留下最深的记忆是什么?

  李东生:入世十年,中国成为全球主要消费品产品制造大国。我们开放产业,开放市场,出口大幅度增长,进口大幅增长。作为亲历者,我感触最深的就是TCL的国际化进程。

  TCL国际化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缩影,1999年我们在越南投资办厂,开始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2004年TCL并购汤姆逊产业和阿尔卡特朗讯手机,都引起很大轰动。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先行者我们深知率先走出一步的挑战和风险是很大的。

  我们并购之后从2004年到2008年,全球彩电产业经历了一个液晶产品转型。这个转型对我们整个运作带来很大挑战和困难,代价和成本远高于预期。但是我们基本实现了在市场整合、技术提升和全球产业结构搭建等三个并购目标,从而形成了TCL彩电产业一个跨国企业的全球产业结构。

  并购阿尔卡特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2004年并购阿尔卡特的时候,我们的手机产量是1000万台,去年我们达到3600万台,今年我们预计可以达到4500万台。2004年的时候我们的业务全部集中在国内,去年我们在海外销售3300万台。现在我们的手机产业也进入到全球第七位,未来我们有信心继续提升我们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入世必然加速TCL国际化的进程,同时是否也让TCL对国内国外市场有了重新的认识?

  李东生:入世十年,TCL的发展一直在加快,我们的海外业务收入从50亿人民币提高到200亿元,而且当年我们50亿元人民币主要是以来料加工为主,现在200亿元人民币基本是我们自己的品牌,来料加工业务只占很小一部分。我们企业整体经营规模从210亿达到去年的518亿元,预计今年能够达到600亿元。

  最为重要的是入世十年使TCL从一个中国企业走向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淘汰。

  团队建设最不容易

  《中国经营报》:入世使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加入了世界工业体系中,TCL在国际化进程中如何推出自己的品牌?

  李东生:TCL通过2004年的跨越式并购,实现了与国际品牌技术的协同性,实现品牌与客户的互补,并使TCL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厂商。

  借助原阿尔卡特和欧美电信运营商的良好背景,TCL迅速建立了和三十多家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牢固合作关系,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向国外主流运营商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手机企业。遍布全球的产业布局也为TCL实现中国大陆、新兴市场、欧美市场三大业务板块的良性互动奠定了基础。

  两个国际化项目,不仅提高了TCL在产业链中谈判的战略地位,而且实现了全球资源的配置与整合(采购、制造、研发等进行全球优化)。

  《中国经营报》:与国际对手“同台竞技”,你如何看待 TCL的优势和劣势?

  李东生:优势方面:我们希望把这种创新的精神在企业里进一步发扬光大,通过鼓励创新,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标。

  劣势方面: 最核心、最重要的还是缺乏经验和判断能力。另外,团队能力没有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导致整个整合过程比较失败。汤姆逊的那些高管在进来之后两三年,陆陆续续都离开了。有些是自己离开的,有些是我们觉得做不出业绩被更换的。与此同时,我们自己的队伍却没有能够很快地培养起来,不是不想做,而是很难做。现实证明,一个中国企业短时间培养一个有国际管理能力的团队不太容易。

  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经营报》:中国制造企业要在未来十年中,如何赢得与跨国巨头的这场战争?

  李东生:从长远来看,只有坚持创新,才有资本和国际上的高手过招。对于中国企业的创新战略来说,以下两个方面至关重要:

  第一,要在全球范围内协同各方优势,通过创新实现共赢。

  中国制造可能用到的是美国的设计、日本的芯片、德国的模具、印度的软件,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制造也就是全球制造。美国在技术和应用创新方面独树一帜,应该以开放共赢的心态,放宽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限制,以技术换市场,优势互补。

  第二,创新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培育原始创新能力为主,以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为辅,循序渐进。

  《中国经营报》:入世十年,中国制造企业国家化进程不断加速,但要继续保持中国企业竞争力又或者更进一步,最迫切的改变是什么?

  李东生: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更多承担的是制造商的角色,在品牌输出方面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品牌建设,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保驾护航,从而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升。

  有许多中国企业像TCL一样,在过去十年中国加入WTO之后,通过加快企业的国际化,通过提升自身竞争力,在全球各个产业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越来越多的竞争力。中国要在全球有更大的话语权,中国的经济就必须更加强大,中国企业就必须更加强大。

  民族品牌经过市场的洗礼后,从盲目崇洋到信赖国货,从仰望世界500强到涌入世界500强,中国企业已开始反攻,现在只是开端,好戏还在后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