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亮相农交会的启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3 04:55 来源: 经济日报

  在第九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首次有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亮相。他们在带来丰富参展农产品的同时,也向公众集中展示了各地合作社在组织形式、生产经营、销售流通领域的先进理念与做法,让人耳目一新。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多宗农产品价格纷纷走低,部分产品甚至暴跌,出现严重滞销局面。剧烈波动的市场让很多农民“看不懂”。他们大多是根据上一年农产品的市场行情,来安排这一年的种植,结果导致这类农产品集中大量上市,不仅带来销售困难,价格也一路走低。另一方面,小规模、低标准的小农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没保障,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也阻碍了农产品的统一推广销售,很多客商面对一家一户生产的良莠不齐、规格不一的农产品,只能望而兴叹。农产品滞销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对接不准所致。

  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生产环节,能更多地依靠市场行情组织“订单生产”,避免盲目跟风种植。同时,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农资、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等手段,促进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流通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延伸了产业链条。合作社组织“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平台降低物流费用,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很多合作社还探索在城市社区、公益性农贸市场建立直销店或代销店等,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

  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可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从“龙头企业+农户”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转变,不仅可以解决农产品卖难、农产品加工增值等问题,而且可以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共同富裕。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

  据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4.6万户,实有成员357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4.3%,相当于每7户农民中就有1户加入各类合作社。

  然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水平不高,规模普遍较小,带动能力不强,在走向“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之路上依然面临多重困难;农民专业合作社羽翼未丰,对接“大市场”仍有诸多考验。

  在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三难”。一是缺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不多。二是缺资金。很多专业合作社想投资搞温室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受制于贷款难而无法实现。三是缺建设用地。很多专业合作社需要建设冷藏库等配套设施,但由于没有征地指标而无法开工。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其快速稳定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特别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培训,解决合作社人才匮乏难题;要进一步提供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解决合作社资金匮乏难题。目前,农业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合作社销售成员的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农资免征增值税、对合作社给予“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解决贷款难等政策支持。

  同时,合作社的发展也要进一步调动广大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不断规范、完善管理和分配制度,才能健康发展,破解农产品价格过山车的困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