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升级路径:如何从最大走向更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1:2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刘琼
iPhone4S 11月11日正式登陆中国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但在此前的预订中,短短10分钟港版行货所有版本都被抢购一空。这款颇受欢迎、售价5000多港元的手机,由美国公司设计和拥有的、多数元件由其他国家生产、元件组装在中国完成,中国仅获得批发价格中3.6%的价值。
同样受欢迎的还有世界杯期间以平均每两秒钟售出一个的“呜呜祖拉”,中国玩具商制造的这种产品产值在2000万美元左右,而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仅为5%。
“这或许展现了中国制造的潜力,但更给没有创新技术、没有品牌的中国制造上了生动的一课,再一次警醒中国制造业告别传统低端的标准化生产,向技术含量高、专业化的生产转移,向品牌化运营转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曹建海教授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虚胖”中国最大并非最强
经济咨询机构美国环球通视有限公司今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透露,2010年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出的占比达到19.8%,略高于美国的19.4%。按产出计算,中国已经打破美国连续110年占据的世界头号商品生产国的历史,真正成为了世界头号生产国。
然而“虚胖”的中国制造最大却并非最强。2010年美国的制造业产出虽然在总量上略低于中国,但美国的制造业工人为1150万,而中国相同的部门雇用了1亿人。此外,中国制造业产出的很大一部分是美国公司的中国子公司推动的,而且是基于源自美国的技术,尤其是在电子等领域。
对于中国制造的现状,《世界经理人》今年的一项调查显示,57.9%的受访者认为“技术含量普遍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创新能力薄弱”是对其真实的描述。
曹建海表示,其实企业转型升级的提法已经存在不短的时间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转型是长期的,增长是短期的,有时地方政府为了保持经济增长,在水泥、钢铁等附加值低的行业给予了市场、政策方面的支持,这样企业在呵护中失去了转型的动力。
贪图短期的利益而保持原状的企业也并不少见。“这些就像是‘温水煮青蛙’,贴牌投入成本低廉,只要能够勉强维持,很难有人愿意花巨资自创品牌;外贸还有利可图,不愿花大力气去改做内销。”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陈钊表示,当眼下国际上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也不被看好,国内原材料、人工成本、租金等成本的上升,各种压力让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也更加迫切。
向西转移的空间
《世界经理人》的上述调查中,87.1%的被调查者表示,其所在企业已经在考虑产业升级的问题。然而尴尬的是,仅有20.5%的企业有着明确的升级思路,更多的企业还处在想要升级,但尚未找准升级切入口的境地。因此,选择什么空间进行升级、如何升级已经成为中国广大的制造型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工信部近日发布《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称,今年1~7月,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5%,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14.3%的增速。“这并不是坏事情。”西南财经大学工业经济研究所罗珉教授表示,速度慢下来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企业,对地区经济的长久发展更有好处。“往西部转移空间很大,但是西部在接收的时候不能简单复制,而是要适当升级。”
在罗珉看来向西部转移不仅仅是东部企业降低成本的策略,更大的空间在于更贴近西部巨大市场。并且,西部很多省市也正在市场商品流通、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大的帮助。但是他也发现某些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欠发达地区,确实存在盲目招商引资的行为,把降低环保要求当做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西部必须分层次把握项目审批,避免陷入东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误区。”
同时,曹建海认为,转移只是降成本,如果企业是面向国内市场,并且已经建立起品牌,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是面向海外市场效果不一定大,企业转变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根本是内生的研发、创新投入,质量要求和品牌的打造。
创新升级的障碍
在《世界经理人》的调查中,被问及考虑从什么方面进行调整与升级时,50.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创新产品和技术”,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显然,企业已经饱尝了缺乏技术的被动,意识到自主技术对竞争话语权的掌控能力。
然而,中国企业虽频频提及技术积累与创新,但大部分企业都没有长期投入的耐心和对研发失误的容忍度,很少有企业会像三一重工那样,在创建之初的8年内,坚持每年拿出3倍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研发投入;也没有几家企业愿意像华为那样,允许数百万元的技术开发面临失败风险。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企业。”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曾对记者表示,中国制造必须提升科技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也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最好方式。
另一方面,中国创新的环境不够完善、模仿山寨的速度虽然很快但也是企业创新升级的障碍。
相对于苹果产品高价值的创新与设计,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华东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程建新认为,中国的现状是,即使部分有前瞻意识的企业会对技术、设计创新有一定的投入,也会对产品形成一定的价值提升作用,但提升的价值在产品的价值中的比重很小,很难体现价值。他认为,国家应该更加严格相关法律,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那些创新企业,真正看到创新产生的效益。getty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