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正药业:走出去为何又走回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1:2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王蔚佳
今年夏天,全球最大制药公司美国辉瑞(Phizer)一条消息引发投资者高度关注:与浙江海正及全资子公司海正药业(杭州)有限公司投资2.95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
新公司定位于生产高质量的药物、通过全球营销平台实现广泛商业化、研究和开发专利到期药物等,未来产品将采用合资公司品牌而非OEM。
清晰信号迅速传递出来。辉瑞正在联手国内外向型领军企业海正,争夺国内市场。
走出去
在中国医药领域,对浙江海正的界定始终没能固定下来。
30年前,这家前身为海门化工厂的台州小公司,一直想着怎么能向东南亚国家多卖点天然樟脑丸;20年前,它是第一个花钱买断产品专利并幸运赚钱的公司,阿奇霉素的投产,宣告我国抗肿瘤药长期进口史的结束;10年前,它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非专利药生产企业之一和中国最大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生产基地;5年前,它是第一个与国外客户通过合作模式进入欧盟市场的自主品牌制剂。
如今,它已从原料药业务全面转型制剂业务为主的综合型制药公司,并在国际化的同时,开始深耕国内业务。
作为原料药主产地,中国的生产一直毁誉参半。作为成品药物前体部分,中国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明显,但因属半成品,处在价值链低端,加之环保问题,国内制药业对原料药爱恨交加。上世纪70年代的海正,始于低端原料药生产。最初接一些外贸生意,随后以外向型为主。
2003年,默克的世界第二大药品辛伐他汀在欧盟注册的专利到期,由于海正完成了生产工艺研发,并具备规模生产条件,幸运获得大单,销量暴增。当年,海正凭借此药高额利润名列“全国化学原料药制造行业效益十佳企业”第五位。海正扬名,开始逐渐摆脱传统大宗原料药的产业限制。
但它不甘于大宗原料药业的微利局面,开始向上游逆向整合。事实上,2003年,海正已开始全球战略布局。它看到了2007年全球核心药物专利失效期带来的机会,非专利药市场规模高达820亿美元,这意味着,原料药需求将激增。
为抢国际市场,海正随后开始密集的国际市场认证,以拿到更多“通行证”。最后它获得了18个FDA认证产品、12个获准欧盟EDQM注册和澳大利亚TGA认证的产品。
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海正药业15.5亿元营收,八成以上是在欧美等海外市场实现的,公司当年创汇超过1.3亿美元。
2008年11月20日,海正药业90万粒氟伐他汀胶囊正式装箱出运到欧洲,这标志着海正第一个与国外客户通过合作模式进入欧盟市场的自主品牌制剂正式“走出国门”。
目前,公司生产的化学原料药有80%以上供应出口,其中柔红霉素、阿霉素、丝裂霉素等抗肿瘤药的销售量位居美国非专利原料药市场的前列;抗寄生虫药阿佛菌素占据国际兽药市场40%以上份额;降血脂药的他汀类系列产品居世界第二,其全球战略优势相当突出。
走回来
“‘十一五’期间,我们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公司主营业务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变。”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康勤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高附加值的制剂业务将成为海正‘十二五’期间盈利的主要来源。”
根据海正方面披露的资料,现阶段其国内制剂业务集中在抗肿瘤、高端抗感染等领域,销售网络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覆盖全国6000多家大中型医院。抗肿瘤、抗感染药物是公司利润主要来源,内分泌和抗寄生虫药物成长迅速。
与辉瑞的合作,除去借路国际市场的考虑外,在合作中近身学习辉瑞强大的营销策略和思路,是海正对其国内市场开拓的新想法。
“海正与辉瑞的合作是典型的双赢,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制剂市场而非国际市场,本次合作中,辉瑞看中的是海正丰富的国内制剂批文、产品梯队以及国内销售队伍;而海正看中的则是辉瑞强大的国际品牌优势、专利产品以及营销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后者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评价这一合作,有市场分析这样写道。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将会在10年后显现成效,中国的特色原料药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朱康勤说。
海正的受益机会还在于中国庞大的健康消费市场,中国有医药政策后发的填补优势。比如,欧洲药品市场20世纪50年代前即推行全民医保,药品消费刚性,美国也相对完善。中国则远远不够,不过,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医疗保险覆盖率不断上升,药品消费处于快速上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