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统治未来的计算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1:2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陈琳

  人类科技的发展从未如现在这样依赖计算,某种程度而言,“计算力”成为决定人的生活方式、沟通能力和城市发展轨迹的根本。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一词应该由此复兴,成为比“电脑”更为确切的词汇。

  由此基本点出发,本文试图从人机交互、数据之痕、云智慧三个方面,构建人类未来在“计算力”基础上的科技蓝图。当这些看似玄之又玄的科技向我们的生活逐渐渗透,人类不光会改变科技本身,还将被科技所改变。

  人机交互

  人类与机器的关系从未达到今日般密切。从四肢并用到意念支配,机器正在成为人身体上的一部分。人类会不会最终被自己亲手打造的机器异化,形成共生的状态,无数科幻电影有过设想,但无论结果是否注定悲观,人类借助外力延展自我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

  “撬开人脑,对接电脑”是最容易想到、也是最难实现的人机交互方式。植入式的“脑机对接技术”,功能更为强大,但听上去也更为“耸动”。”斯坦福大学教授、“脑机对接理论”创立人科瑞施纳·申诺伊(Krishna Shenoy)说。他领导的实验小组已经在一些瘫痪病人身上完成了“脑机对接”试验。实验结果令他满意,病人依靠脑电波就能控制轮椅、机器人和电脑。

  但脑机对接的最终目标还是增强人的大脑机能。比如,通过感应器,把人脑连接到一个能将大量信息转化为脑电波的处理终端上,人的记忆能力、脑中的信息量就会得到大幅提高。申诺伊解释说,人脑和电脑终端连接的最终结果是两者会相互影响。根据这种理论和实验的发展,也许将来,电脑就能通过植入物改写脑电波,从而改变人的意识,如此,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会变得易如反掌。

  不过,就目前而言,“现实增强技术”(Augmented Reality)更具有应用的前景。该技术试图将让各种真实的信息,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

  美国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研究员帕纳夫·米斯瑞(Pranav Mistry)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这种技术。根据他的描述,城市中的建筑都将贴上 “智能贴”。“当你路过某家旅店的时候,你透过与旅店外墙上‘智能贴’发生感应的智能手机,就能知道旅店的房间布置、实时入住的人流、网络口碑等动态信息。”

  不过,帕纳夫认为依靠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去读取信息,显得很累赘。他们希望“智能贴”能够自动感应人的肢体语言——你走到一家饭店门口,对准“智能贴”感应区挥挥手,示意它介绍饭店的菜肴价格和人流,智能贴旁附带的微镜头就把信息投影到你面前的墙壁或者空地上。“如果你想要更私密地展示,你还可以摊开手心,让微镜头把投影打在手掌上。”

  数据之痕

  1984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提特罗克(Philip Tetlock)开始了一项需要花费十数年的研究。他集中关注了280位专家和顾问,希望通过他们在各种场合发表的评论和观点,对中东问题等世界局势做出准确预测。然而,结果却让人失望至极。“这些用毕生时光研究世界态势发展的‘砖家’,预测准确度还比不上猩猩掷飞镖的命中率。”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个人行为被记录和存储在互联网的比特世界中:智能手机捕捉了通话、短信以及使用软件的习惯;手机上的各类传感器在收集各种信息,譬如GPS收集了我们的地理位置,摄像头则保留了视觉记忆;社交网络保存了人们的个人档案、社会关系、职业经历、个人喜好;银行拥有我们的消费记录;医院留存了我们的健康信息……

  这些个人数据揭示着我们是谁,认识哪些人,有怎样的生活形态。虽然目前这些海量信息仍然呈现出较为杂乱的无序状态,然而各种数据整合和分析的技术已经层出不穷,帮助各种机构进一步理解甚至预测人们的行为,并勾勒出一条条过去被隐藏的现实世界运行的逻辑。

  位于美国加州的WiseWindow公司就利用一种“文本挖掘”技术,将人们发表在博客上的各种评论、意见,以及贴在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上的各式言论等信息,汇集到一起并对其进行取样分析,获得大众的消费习惯的改变、普遍焦虑程度等趋势,从而预测市场走向、股市动荡等信息。

  “文本只是人们日常生活留下痕迹的极小部分。”国内知名IT评论人洪波认为,科学家对于“碎片”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将变得越来越高明,“除人们在网络上留下的文本外,图像信息、生活习惯都会被‘捡起来’组装、分析。”

  在处于全球最前沿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里,“人类动力学”(Human Dynamics)实验室很特别,那里没有堆满材料和新奇的发明。他们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收集和分析海量数据,来揭示人性,甚至预测人们的行为。桑迪·彭特兰(Sandy Pentland)教授成立并领导该实验室,他同时还是世界经济论坛“重新思考个人数据”项目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在他看来,“个人数据的生态系统”将成为世界上的下一个大事件。同时,个人数据正在促成一波新的创造财富和社会价值的机会。

  云智慧

  “云计算”可能是最直接点明其“计算力”本质的未来技术。今年6月,乔布斯抱病主持全球开发者大会时,正式发布苹果公司的云端服务iCloud,意味着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对未来的“云”竞争已经跃跃欲试。

  “云计算”一词虽然听上去有点“不知所云”,但如果你有幸参观谷歌的数据中心,会发现这些因耗电量极大,而不得不建在发电站周边的服务器集群,庞大而真切,像极了驻足地面的云朵。

  “云”到底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简单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一平台。第一个方面与处理能力及数据存储有关——这部分功能已经从个人电脑转移到了大型的中央集成数据中心。它将使数字处理形成产业化规模,并使超级计算能力可以被用于日常工作:比如,分析某个城市的交通模式,以预测哪个地点会发生交通堵塞;第二个方面是,数十亿台智能个人设备——如智能手机、上网本——能够通过互联网接入这一集中化计算资源。这意味着,个人(而不仅仅是企业或政府)将能够利用这些信息“云”。

  美国健康在线网络和通用电气健康创想网站今年共同发布“人体地图”网站,就是“云”服务创新的成功案例。

  举例来说,一位肩部疼痛的男性,可以使用“人体地图”进行简单的自我治疗。他进入网站后,点击“男性”的三维图像人体,找到疼痛的区域肩部,网页就显示出高精度肩部三维图像。在选择“肌肉”层之后,皮肤、神经、血管和骨骼就会自动隐藏。网页上选择对应的疼痛部位,通过浏览和定位,他得知了疼痛部位的名称为“三角肌”。接着,他拖动鼠标,对三角肌进行360度旋转和观察,根据自身状况比对网站提供的医疗信息,了解疼痛的产生原因,寻求个性化的解决办法。

  事实上,“人体地图”对于未来医疗的影响,只是一个开端。健康在线网络CEO韦斯特·谢尔的设想,以后,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应式扫描终端,把自己的体重、身高、心跳、血压、皮肤状况等关键医学信息输入到“人体地图”中,网页上就会自动生成一个与自己情况大致相符的人体三维模型,进行更为复杂的探索和诊疗。不过,国内专家对此却提出了异议。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教授李鉴轶认为:“临床诊断是极为复杂的,单凭一两种表观症状,往往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