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精神 我一生的财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5 04:34 来源: 中国企业报薛世勇
我对商学院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概括起来说是十六个字“凝练思想,锻造精神,集腋成裘,行胜于言”。特别是“行胜于言”这四个字, 我把它当做我一生的座右铭。
我从事建筑设计行业已有25个年头,现在拥有了自己的事业,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在我创业过程中,也曾遭遇过迷茫与困惑,事业发展遇到过瓶颈。是清华经管学院的学习生涯,使我豁然开朗,别开天地。
在EMBA的学习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是老师的教导、同学之间的学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批又一批企业家、社会精英成长起来,他们每个人的成长与成功都是一个精彩的教案。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你最亲密的同窗,从他们身上,你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敏锐、智慧、坚韧,这些品质会无声地感染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种潜移默化式的学习使人受益匪浅。同学和老师对我事业上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团队、人脉、资金,在EMBA同学圈子里可以形成企业发展的源泉。
每当我走到清华大学礼堂前,凝视着日晷上“行胜于言”的镌语,我的精神似乎都受到了一次洗礼,不断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时不我待”,要抓紧生命的每一秒,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实现自己人生的辉煌。
清华经管学院那“中西兼容,古今贯通”的气度感染了我,熏陶了我,给予我一种国际化、全局化的眼光。注意,是“全局化”,而不是“西方化”。商学院课程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要妄自菲薄,全盘照搬西方思想。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树立民族自豪感,立足于本国国情,同时,以全局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来想问题、办事情。这也是对商学院精神最好的继承。
伴随着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西方文化引发人们更多的反思,世界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探寻东方智慧和中国文化,希望中国能在其间发挥更大的稳定性和引导作用。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力量,一种发展的必然。这种变化几千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众所周知,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及四大古文化,为什么如今只剩下中华文化和文明,为什么?因为那三种文化过于“极端”。
“极端”文化过于“侵略”、“霸道”,极盛一时,盛极必衰。而东方智慧更加“中庸”、“柔和”、“阴阳互补”,所以面对纷乱的世界,中国人又想起小平同志的嘱咐:“永不当头”。这又一次反映出中华文化的智慧,用“中庸”文化平衡世界,用文化的力量去融化世界,最终可以实现用文化引导和带领世界。
EMBA课程给予了我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也给予了我作为企业家必备的勇气与信心。经营管理,我更强调制度和企业文化。一个企业只有靠制度和文化才能管理好,老板在与不在,企业都能良好运转,这才是好企业。制度明确,流程清晰,企业文化健康,员工才能更好地工作与成长,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再者,“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我一直强调“设计创造价值”,而这也正是我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每个企业的发展肯定都会经历成功与曲折。成功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挫折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扎扎实实工作,天道酬勤!
如今,经济大环境不好,这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公司在目前房地产低谷之时,加快布局中国,抢占市场,贴近服务,打造品牌,力争用十年的时间把公司打造成中国一流的有品牌、有实力、有规模的设计企业。我的目标是,把企业做好,让员工与企业共发展、共繁荣,从而更好地回报社会,发展、共赢、利民、报国。
回首来时路,我为自己是一名商学院同学感到荣幸和自豪。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中国EMBA及MBA正在形成一个庞大的精英群体,这是一种精英文化和精英力量的崛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群雄逐鹿,必然产生精英及精英文化,而精英领导社会、管理社会也是历史的必然。经济发展产生精英,精英要登上历史舞台,必然对中国经济、文化、政治产生深刻影响。所谓精英治国,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在与同学们的接触中发现,商学院同学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他们活跃,喜欢且善于交往,在交流中把生意做了,把朋友交了。这就是“圈子经济”。而中国圈将各商学院的同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圈子”,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它就是一座桥、一个平台,使大家渴望沟通的想法得以实现,从而会逐渐强化“商学院精神”,而影响更大范围的人群,最终对国家及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衷心希望中国圈能成为我们商学院同学共同的家。
(薛世勇,中天伟业建筑设计集团董事长、总裁,清华经管学院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