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里的“永城模式” 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6 09:25 来源: 商务部网站
永城市在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和运行中,为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大力发展养殖、种植等院办副业,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1月14日,在永城市十八里镇敬老院,记者看到老人三三两两,或锻炼身体,或聊天说话。整个院子布局井然有序:6栋两层小楼排列整齐,菜地种着萝卜、白菜,塑料大棚里育有香菇,靠近院墙的地方还养了猪和羊。据十八里镇民政所所长、敬老院院长牛美玲介绍,该院占地30余亩,由乡镇提供土地,市财政全额投资建设,日常的基本运行费用由政府按每位老人每年2000元拨付。目前敬老院已入住130名老人。
除了为老人提供齐全的生活设施,院里还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开垦田地,发展蔬菜种植和养殖,并从副业收入中给参加劳动的老人一定报酬。老人们力所能及地干些农活,既丰富了生活,也锻炼了身体。这种在敬老院里开辟生产区,老人自愿参与生产,“以副补院”的模式,由牛美玲2007年在这里开创,随后逐步向其他乡镇的敬老院推广,被省民政厅称为供养“五保”老人的“永城模式”。
“仅靠市财政下发的资金只够大家吃饱饭。”说起开创“以副补院”模式的初衷,牛美玲告诉记者,主要是为了缓解敬老院资金的紧张,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从2007年4月牛美玲出钱买第一头猪和羊发展副业,到如今敬老院种植养殖全面开花,4年里敬老院不但做到了肉、蛋、蔬菜自给,每年还有8万多元的收入来改善老人生活。
64岁的李茂荣老人无儿无女,2009年来到敬老院,他感慨地说:“发展副业后,我们的伙食改善了许多,每天的荤素搭配很合理,平日里有服务员照顾,每月还有30块零花钱,比在家里孤单单一个人冷灶冷饭强多了。”
据了解,永城市51个乡镇敬老院都采用了“以副补院”的运营模式,截至目前全市集中供养老人3773人,供养率达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