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化产业:民企投资的下一个“金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7 00: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编者按】上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民间资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民营文化企业还面临哪些发展瓶颈的制约?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推出哪些鼓励措施和举措?围绕这些焦点问题,本报从即日起特推出"文化大发展民企新机遇"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一间50平方米大小的教室里,用电设备包括六根灯管、一台电脑、一个冰箱和一个风扇,乍一看,这样的配置确实没有什么新奇,也像很多学校一样,小学校园间隔地布置了玻璃展窗。

  奇妙之处是,这些展窗就是学校的"发电厂"。

  视觉上看,这些展窗颇时髦,更像商业街上的广告墙,不厚的玻璃,白天反光,晚上通明。发明者亲切地形容作"阳光下的艺术--其实就是太阳能玻璃,靠每天从早上六点到下午六点的时段,为学校天然发电。

  建材也可以变得有文化,常见的太阳能技术因为有了创意,让人爱不释手。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业产业博览会上,台商馆的这家民企负责人告诉记者,文博会预计洽谈业务几千万级别,受产业政策影响,有意洽谈的企业非常多。

  在近来一系列文化利好政策的大背景下,今年的文博会规模也办得尤其大,然而,记者发现,除了台湾馆可以看到这样的台资中小民营企业之外,其他馆基本都是地方政府以及大型国企的形象展。

  "民营企业是文化大发展的生力军和重要载体,如果文化大发展离开民营企业,那绝对是残缺不全的、缺乏活力的;文化大发展的经济表现也将更多地由广大的民营企业来承担,相关的经济活动也将因民营企业的介入而更加充满活力;另外,文化产业是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民营企业已经在这方面有了相当重要的表现。"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经济学博士王忠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期待进入

  "民营企业家发展文化产业有他们最朴素的心态。"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夏汛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谈到他所认识的民营企业。

  "这个群体大多是从个体户的小本生意起家,靠吃苦耐劳,敢闯敢干把生意做大,个人文化程度都不高,对文化至始至终都有一份敬畏,甚至以结识文化人为傲,尤其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能进入文化产业,是民营企业家们非常期望的事情。"夏汛鸽解释说。

  "我们要进入文化行业的原因,就是中国要发展文化产业的原因。"一位民营企业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自己转型涉足文化产业的原因。

  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经济的缩小版。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义,民营企业家们最先下海,也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群人;国力的厚实让中国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软实力不足的症候逐渐显现,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腰包变得越来越鼓鼓囊囊,但内心世界却并没有如同腰包一样变得充实。目前,在一些领域,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炫富傍富、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木桶原理诠释,决定木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从整个国家来说,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开始出现,而对于民营企业家们来说,离文化近一些的情愫便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保持谨慎

  "尽管受政策利好影响,文化产业普遍看好,但对于是否迅速转战文化产业,接触的民营企业家大多还是持谨慎态度,甚至悲观态度,因为'玻璃门'、'弹簧门'、'铁门'仍在以不同形式存在,文化管制包括审批制等首先就是要面对的。"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研究员朱向群如是说。

  在文博会上,歌华集团的形象展台占据了显要的位置。据工作人员介绍,响应相关政策该集团推出了文化贸易企业集聚中心的项目,同时也因为是文化项目,项目得到了特殊的政策支持。

  工作人员介绍说,该项目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最接近于自由贸易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海关将对其实行便捷通道模式,保证24小时报关需要。

  “在税收政策上,国外货物入区免税、保税;国内货物入区退税;区内生产用水、电、气免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在国检政策上,享受区内免检;在外汇政策上,企业外汇收入可以全额留存;另外,对于各项行政审批还将实施窗口手里、集中办理、限时办结、跟踪服务等制度,还将在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这样的待遇,恐怕民营企业无论如何也是难以望其项背的。上海著名民营文化公司——“九久读书人”董事长黄育海就曾直言,中小企业是享受不到免税政策和返税政策的。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梅松提供的数据显示,北京市目前已经有文创类企业5万多家,其中规模企业超过8000家。

  由此看来,以北京为例,文化企业大多还是中小企业,在各项支持难以与国有大企业相比的情况下,发力文化产业是否会凶多吉少?于是,不难理解,在形势利好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们仍然选择了谨慎,甚至有些悲观的态度。

  夏汛鸽说,文化产业靠的是创意和创新,这极大地需要国家的包容和鼓励,只有包容的政策和态度,才能激发企业创造活力;反之,就会缩手缩脚,畏惧不前,就不可能会有文化创意的产生,产业发展更无从谈起,民营经济的优势也将消失。

  融资难题

  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业内人士预计,随着各扶持政策的细化落地,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预计将翻番,这意味着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年内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5%上升至5%以上。

  梅松透露,截至8月底北京已进入上市备案程序的文化创意企业达到42家,此外还有120家企业还在排队上市。而此前,在A股上市的文化企业共计只有24家。可以看得出,谁都想搭乘这列前行的列车。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文化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喻文益说,上市公司的收入、利润、规模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但目前很多文化企业尤其是民营公司,还达不到这样的规范。深圳市申报创业板的十几家文化企业中,大部分都因不符合上市公司要求而被拒。

  由此看来,上市还只是极少数企业可以走得通的融资途径,而对于大多文化企业来说,解决资金问题还得另辟蹊径。

  在营业额已经达到4个多亿的“九久读书人”董事长黄育海看来,融资仍然是件不易的事情,他说行业最大的问题还是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

  不像传统企业那样可以用抵押的方式融资,文化企业主要以创意、版权等无形资产为主,目前的银行贷款评估首先就是困难。华谊兄弟在第一次从银行贷款的时候,老总王中军曾将个人名下所有资产作为连带担保,才获得了深发展的支持。

  负责筹办首届北京798国际版画博览交易会的某文化艺术机构郭经理告诉记者,从2003年进入该领域以来,切身的感受是近期的文化政策出台之后,市场一下子就从供多求少突然进入了供求两旺。

  “在资金方面,以前都是企业家自筹,自发组织,现在市场大了,但融资方面仍然有难度,希望政府和银行方面能实实在在为民企提供支持。”供需两旺的市场或许是企业家“小打小闹”再也无力应付得了的状况了。

  投资潮?投机潮?

  台资文化创意企业艺福事业有限公司陈经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身边的很多企业都在转型,印刷厂等上下游相关企业,还有传统的产业都转到了文化领域。

  对于“是否一场文化产业投资潮正在掀起”的疑问,他的答案是肯定的。

  在夏汛鸽看来,投资潮的判断还为时过早,纯粹从其他领域转向文化领域的民营企业,眼下会是少数,其涉足态度是谨慎的。而首先进入的会是以前有涉足经历的企业,一类是曾经为了企业发展,以广告形式介入文化产业的企业,另一大类是目前以公益形式参与到文化产业的企业,比如画院、博物馆等等不少都是企业曾经办的“烧钱”的闲余业务。

  朱向群提醒,文化产业投机潮也需警惕,在迎合的趋势下,盲目发展,只会把一个产业做糟糕。

  与朱向群观点相呼应的是,在利好政策出台之后,一时间文化企业纷纷策划上市融资的消息不断爆出,各类相关的不相关的企业相继转投文化产业捞金之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